体位性脑缺血

糖尿病的20个误区,您中招了吗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糖尿病的20个误区,您中招了吗?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以亿计,但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如“糖尿病是爱吃糖引起的”“长时间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依然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将为您一一细数糖尿病的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1

得了糖尿病,也没什么要紧的

不少人认为,得了糖尿病也没什么要紧的,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损害各个器官,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据统计,糖尿病医疗费用81%用来治疗并发症,并发症的危害绝不可小觑。

误区2

糖尿病是爱吃糖引起的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爱吃糖与糖尿病的发病没有必然的联系。

误区3

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许多人将饮食治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这是不可取的。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下,患者热量摄入减少,尿糖可能暂时下降;但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脂肪分解供能产生酮体,会导致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危及生命。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版)推荐,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遵循能量细化、搭配合理、饮食均衡的3个原则[2],而不可一味节食或素食。

误区4

糖尿病只要限制主食就行了

食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对糖尿病人来说,仅仅限制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摄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全面控制饮食,避免血糖过高。

误区5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

指南指出,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每份食物≥5g纤维)、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对健康有益。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即10~14g/kcal。

误区6

多吃南瓜、苦瓜能治糖尿病

民间流传着一种离奇的说法:南瓜能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促进胰岛素产生,苦瓜分泌胰岛素物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验证实南瓜可刺激胰岛细胞反应,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苦瓜有一定的调脂作用,但不能降糖。

误区7

运动量越大越好

过度、过量运动会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其他运动伤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以中等强度为宜,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该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运动前应热身,运动后应放松。建议测算运动时的脉率=-年龄。

不同强度的运动如下表:

误区8

糖尿病患者不能旅行

很多人认为,旅行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发生危险。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结伴旅行,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注意保护足部。

糖尿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不能运动或旅行[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空腹血糖16.8mmol/l;

增殖性视网膜病;

严重肾病;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

糖尿病主要合并症运动处方简表:

误区9

二甲双胍伤肾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服用二甲双胍,并非二甲双胍伤肾。我国最新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风险。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60,不用调整剂量,放心使用;eGFR45~60应减量使用;eGFR45应禁止使用。

误区10

注射胰岛素成瘾

严格来说,胰岛素不是药,而是人体自身即可分泌的一种降血糖激素,不会成瘾。需不需要用胰岛素、用了后是否能撤掉,取决于患者的病情。

误区11

注射胰岛素很麻烦并且很痛

很多患者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失败了。实际上,早期应用胰岛素不见得是坏事。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

误区12

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会用

很多患者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失败了。实际上,早期应用胰岛素不见得是坏事。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

误区13

胰岛素和口服药同时用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胰岛素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可以增加不同药物的降糖作用,并降低不同药物的副作用。

胰岛素可以和多种口服药联合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是否联合,如何联合,要根据病情而定。联合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

误区14

血糖正常就可以停药了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血糖正常或平稳一段时间时,医生可以依照病情进行调整药物。切忌自行停药,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细胞的损伤,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误区15

皮肤痒时抓挠皮肤、乱抹药膏

糠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体质弱、抵抗力差,极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皮肤一旦感染就会发痒,患者有时会忍不住抓挠。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一旦皮肤破溃很难愈合,甚至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因此,糖尿病患者切不可抓挠皮肤,以免出现溃烂。

更有患者皮肤抓挠破溃后,自己涂抹药膏,不但不见愈合,甚至会加重病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温暖和潮湿的部位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尤其是在外阴部、乳房下和皮肤的皱褶处。在面部、足部和耳道发生感染会更严重。出现任何感染、皮肤破损,医院进行检查。

误区16

糖尿病人应该经常用热水泡脚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对冷、热、疼、痛等感觉不灵敏,热水泡脚往往会导致烫伤、感染,甚至引起糖尿病足。指南建议用低于37℃的温水洗脚,泡脚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误区17

糖尿病可以治愈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能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侥幸心理,乱投医、乱用药,相信小广告、“祖传秘方”“高科技纳米技术”等,最终只会延误病情。

误区18

自我监测时只需监测血糖

糖尿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因此糖尿病患者除监测血糖外,还应多方位监测。

临床监测方案如下表:

误区19

血糖平稳后就不需监测血糖

血糖平稳后,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时间点,但不应放松对血糖的监测。建议定期对空腹、餐后、睡前血糖予以监测。

误区20

感觉低血糖时,就赶紧吃东西

低血糖常表现为饥饿、乏力、头晕等,但有时这些症状是疾病发生的信号而非低血糖。怀疑低血糖时应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无法测定血糖时暂按低血糖处理。意识清楚者,口服15~20g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意识障碍者,给予50%葡萄糖液20~40ml静脉注射,或胰高血糖素0.5~1.0mg,肌注。每15分钟监测血糖一次,根据血糖水平进行后续处理。

9个治疗糖尿病的骗局,请让更多人知道!它们只会让病情严重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接近1.3亿,这样庞大的人群让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家的恐惧心理,忽悠一些不实传言。

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轻信小广告中的各种噱头,让金钱和健康都遭受损失。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糖尿病的9大骗局。

骗局一、承诺几个疗程包治愈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慢慢调整的。从临床经验来看:

部分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可以通过加强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及调节生活方式,将血糖控制得很好;

继发性糖尿病患者,去除病因后,一部分患者的血糖能恢复正常;

部分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但是,我们最常见的1型和2型糖尿病,现在还没有根治的方法。

打持久战,是糖尿病患者必须作好的思想准备。凡是不问病情就直接承诺几个疗程治愈糖尿病的,一定是骗子。

骗局二:降糖药有依赖性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认为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用上就永远停不下来,所以特别排斥。事实上,除了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外,其他糖尿病患者并不存在胰岛素依赖性。

这个观点很多人都苦口婆心说过很多次了。降糖药是防治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打好抗糖战役的枪支弹药。除了少部分胰岛功能较好、严格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可以不用药裸奔外,大部分人上阵还是要备好枪支弹药才能打仗的。

骗局三:高新科技能降血糖

一些厂家宣传的电子理疗产品,磁疗产品,特制的腕表、杯子、沙发、床,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病,总之什么病都有效果。

这些都是骗人的!

请大家牢牢记住,医生一定比你们更关心某种疾病的治疗进展,一定会先知道。如果糖尿病能够被某种高科技产品预防及治愈,可是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尽早接受正规治疗,使血糖达标、平稳,才是最佳选择。

骗局四:靠保健品调理身体降血糖

小编最近看到了一个新闻,某保健品加工厂将西药成分加入保健品中,比如壮阳产品里其实是加了西地那非,减肥产品里添加西曲布明……着实非常可怕。

一些宣称是控糖的保健品虽然说是主打天然成分,但其实是非法添加了降糖西药。最常见的是添加了「格列苯脲」这种强效降糖药,很容易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对老年人尤其危险。

骗局五:不吃糖分食品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无糖食品,但是比如甜品,虽然说是没有加糖,但毕竟是淀粉食物,在食用之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也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而如果想要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那么还是需要控制饮食,着重饮食搭配,管好自己的嘴。

骗局六:糖尿病患者不能吃主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想要合理控制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且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这样做的,这真的是正确的吗?

其实不然,近几年对糖尿病患者饮食分析发现,轻症糖尿病患者,摄糖量从45%增加到85%,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加重,糖耐量反而得到了改善。

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摄入过少,反而会抑制患者本身胰岛素的释放。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则会增加胰岛组织的敏感性。

当然,这里面不是鼓励大家敞开肚子吃,而是提醒大家,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遵循高纤维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饮食原则。碳水化合物应为主要的热量来源,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

骗局七:天然中药最好

任何批准上市的降糖药,都是疗效确切并经过了严格临床检验的,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可控的。

目前来说,关于中药降血糖的研究尚缺乏比较客观可靠的临床资料。特别要警惕私自配置的丸剂、散剂、胶囊剂等所谓纯中药制剂,有无暗中添加西药成分。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优秀文化组成之一,它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调节身体功能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对于降血糖没有太大帮助,更别提治愈糖尿病了。

如果一定要找中医中药,小诺苦口婆心地再劝一句:医院的正规中医。什么叫正规?医院或诊所有国家发的牌照,医生有执业资格。

骗局八:苦瓜含“植物胰岛素”有神效

有一段时间“植物胰岛素”的说法很流行,声称是“从天然苦瓜中提炼、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并且对各型糖尿病都适用……”。

的确,有些动物实验发现,给小鼠注射苦瓜提取物,有一定的降血糖的效果。但是要知道,这和我们人类吃下去也有降糖效果,可是两码事儿。

常见的烹调方法,根本不能和实验室一样,提取出这些物质;而且,通过“吃”,也是和注射的效果大相径庭的。

所以,大家不用迷信苦瓜可以降血糖了。苦瓜和其他的蔬菜一样,虽然是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物,但并没有特殊的治疗效果。

控制血糖,管住嘴,还是要控制总能量,均衡营养才行。

骗局九:美国进口产品可再生胰岛,治愈糖尿病

国外曾有动物实验发现,胰腺中生成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完全被破坏后,胰腺中其他细胞可救急、"变身"为胰岛细胞。

但这只是尚处于研究阶段中的动物实验结果,目前还未应用于临床,人体细胞是否有此效应尚不明确。所以再生胰岛目前看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一些人在街头发放广告传单,宣称他们的“美国进口产品”可“再生胰岛”,治愈糖尿病,完全是无稽之谈!

有糖尿病患者病急乱投医,误信这种广告,医院处方的胰岛素,使用这种“美国进口产品”,结果花了大钱,却导致血糖失控,发生酮症酸中毒,医院急诊室。

来源:三诺讲糖、腾讯医典、搜狐健康

总结

糖尿病是一项常见而复杂的慢性疾病,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活管理与药物治疗,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不信谣、不传谣、科学治疗,才能有效抗衡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如果你身边还有人

对这些说法深信不疑

立刻转给他(她)!

一附院内分泌科诊疗特色

一附院内分泌科团队与好大夫在线联合推出

内分泌代谢疾病网上诊室服务!

当可怕的糖尿病、甲减、甲亢、甲状腺结节来临的时候,您是否彷徨无措?您和您的家人是否准备好迎接另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您了吗?当需要复诊时,挂不到专家号,血糖忽高忽低,甲功不正常,怎么办?别怕!当工作忙,不好请假,医院附近,却遇上大堵车,医院医生已经下班,怎么办?医院候诊排队时间太长,工作太忙没时间复诊,怎么办?别怕!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席卷了全中国,现在更是在全球肆虐,为了控制疫情的扩散,医院,怎么办?别怕!当工作忙,没时间,路途遥远,医院和医生面对面就诊,怎么办?别怕!当所有医生都告诉你“管住嘴,迈开腿”,究竟怎么管?如何迈?你还是无所适从的时候,怎么办?别怕!当每天为了测血糖扎手指扎到心酸的时候,当胰岛素注射困扰你的正常生活的时候,当你怀孕的时候,当你需要就业的时候,当你打算旅行的时候,当你身体遭遇到其他疾病状态的时候,当很多你无法掌控的状况出现的时候,怎么办?当医生都告诉你甲亢有三种治疗方法,你却纠结拿不定主意,回家想和医生沟通一下,却没有医生的联系电话,又不认识医生,怎么办?别怕!别怕!

一附院内分泌科团队与好大夫在线联合推出

内分泌代谢疾病网上诊室服务!

长按或扫描下面图片中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bb/75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