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7月21日讯夏季,人的血管处于舒张的状态,属脑血管疾病相对低发的季节。然而近日,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日门诊量连续突破余人,比同期门诊量增加了5%~7%。而且大半患者以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为主要表现的脑后循环缺血症状。为什么夏季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降反升?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教授马学玲表示,主要是天热、运动少、不摘口罩、喝水少,使血液变黏稠,容易形成血栓。
据马学玲介绍,由于近日高温,人们大量出汗,水分流失增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受阻,对氧气需要量增加,脑血液供应减少,会增加缺血缺氧,从而诱发脑血管疾病。
随着疫情有所控制,市民户外活动逐步增加,外出活动后大量出汗,但是由于佩戴口罩,喝水时有些人觉得脱摘口罩很麻烦,因而在活动时饮水量有所减少,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管收缩使血液变黏稠,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由于脑血栓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的汗腺萎缩,不能通过排汗来降温,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吃了不洁食物后腹泻,也会诱发脑血栓的形成。这些都会引起体内液体流失,电解质离子失衡,造成血液黏稠,加重脑血栓的风险。脑内后循环对缺血缺氧耐受能力差,一旦出现脑部供血不足时,就会头晕、耳鸣,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甚至出现视物双影,饮水呛咳。
那么,夏季如何预防脑血管病呢?马学玲表示,首先,外出时尽量选择早上或傍晚相对凉爽的时候,当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运动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最重要的是多喝水,每天至少保证液体量ml,这样才有助于脑血管系统的有效循环;同时要注意维持好原有的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例如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此外,应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冷热的变化对脑血管也是不利的;合理降温解暑,避免过激;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要按时吃药,避免血压大幅波动及血液黏稠;最后,还要注意起居有节,保证足够睡眠,清淡饮食,调整好心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bb/1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