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康复训练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处理


一、概念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指体位的改变,如卧位突然变换为直立后3分钟内,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

一般以常规检测之血压低于,60mmHg为准。

通常认为收缩压较平常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伴或不伴症状。

二、分类

a、突发性低血压:指体循环动脉压力突然低于正常状态。

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直立时血压偏低,可伴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

b、继发性低血压:指在某些疾病中作为症状之一而出现低血压。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三、病因

血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排血、周围血管阻力和循环血量。

以上三者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相互适应和协同来保证血压的相对稳定。

心脏排血减少、周围血管阻力下降或循环血量不足都会引起血压的降低。

四、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长期卧床→血管长期呈舒张状态→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容量、心输出量不足→脑供血不足→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头晕

五、主要症状

乏力、冒冷汗、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六、康复训练中体位性低血压处理

1、预防

训练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心率的监测。

体位变换时动作缓慢、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从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从而更好的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2、处理

应反复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脉搏、呼吸和心率,以便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避免因晕厥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

立刻将患者放在空气流通处平卧,解开衣扣,驱散人群通风,适当保温,病人一般很快苏醒。

对于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而神智不清者呼叫医生,对症治疗。

症状缓解后,停止当天康复治疗,返回病房休息,次日无症状后继续介入康复治疗。

3、宣教

注意休息,多喝水,合理膳食,补充营养等对预防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起重要作用。

早上起床时,应缓慢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

洗澡时水温不宜过热、过冷。七、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处理

(1)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血流调节来实现的。盐酸米多君是一种作用于a-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升高直立性低血压,改善症状。

(2)电动起立床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每日抬高床头,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的适应,但由于患者双下肢仍置于床头,相当一部分血流仍滞留于腹部以下部位,由坐到站时,血流涌向扩张的下肢静脉血管床,易再次出现低血压及脑缺血症状。使用电动直立床时,患者躺在倾斜台上呈一直线,患者的耐受程度,在患者刚好出现症状的临界度上调整,日趋接近直立姿势,从而克服体位性低血压。

(3)压力治疗:大部分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缺少下肢骨骼肌和静脉瓣膜对静脉血流起到的“泵”的作用,自年以来就分别用弹力绷带,弹力袜,紧身衣以及穿戴充气压力。

(4)手法治疗:主要还是从促进下肢的静脉血流的康复来考虑,利用由下而上的向心性按摩,拍打,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改善患者的脑部供应。

(5)紧张性治疗:配备支具,保护下“强迫站立”,训练的条件:患者在坐位条件下不出现低血压症状,且从坐位到站位的转换速度要快。

患站位时,即使有保护也会感到恐慌,出现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同时患者骨骼肌紧张性加强,呼吸加深加快,也可间接引起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持续时间较短。

(6)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时屏住呼吸,进行憋气训练,原理是憋气  导致缺氧,大脑会以为处于缺氧环境,于是通过加快心律升高血压以从肺部更高效率地获得氧气,从而使血压升高。

对于康复训练中其它类型患者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也可进行摇床抬高训练,方法为从15-30度的摇床角度开始,根据血压情况和患者症状逐渐增减角度,过程要循序渐进。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stwl.com/nxbb/3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