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康复病房有个别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现象,不仅影响康复进程,还有可能新发脑血管病或者危及生命,今日浅谈一下何为体位性低血压及康复训练中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hypotention以下简称OH)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3分钟内,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而心率保持不变,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种种。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二、体位性低血压的危害
1、前瞻性研究证明OH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OH带来的低血压,可降低冠脉灌注,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
3、OH的严重程度与早逝、摔伤和骨折呈强相关;
4、Honolulu研究显示70岁以上老人中,OH占7%;死亡率增加64%;5、引起晕厥的常见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
目前,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体分为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病因和以末梢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为病因,以下因素也可能与病因有关:
1.神经源性因素:脊髓损伤患者早期交感神经的传导通路中断,从而导致血管交感神经支配障碍,当患者由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时,神经调节失效,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部供血,出现上述症状。
2.血管源性因素: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当人体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此时血液在下肢产生充盈膨胀,人体此时会发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骨骼肌、皮肤、肾、腹腔内脏和阻力血管收缩以及心率加快,故动脉血压可很快恢复,但脊髓损伤或脑卒中患者发生体位改变时,失去了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致使下肢静脉充盈,静脉回流下降,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甚至昏厥。
3.心源性因素: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脊髓损伤或昏迷、四肢瘫患者长期卧床,因此地球引力产生的静水压长期处于同一水平即心脏收缩对血液产生的压力不需要对抗静水压,心脏处于较低作功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心收缩力不断下降,当患者重新想站立时,心脏搏出的血液所产生的压力不能充分供应脑部,产生低血压症状。
四、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每当患者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导致头晕、晕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高,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以致被迫卧床不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了不便。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五、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血流调节的药物来实现的。
(2)、电动起立床治疗:使用电动直立床时,患者躺在倾斜台上呈一直线,患者的耐受程度,在患者刚好出现症状的临界度上调整,日趋接近直立姿势,从而克服体位性低血压。
(3)、压力治疗:由于大部分瘫痪患者缺少下肢骨骼肌和静脉瓣膜对静脉血流起到的“泵”的作用,自年以来就分别用弹力绷带,弹力袜,紧身衣以及穿戴充气压力来治疗体位性低血压,但要注意的是外界施加的压力一定要适中才能起到“泵”的作用,过紧会阻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太松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对治疗师和压力衣的制作者的要求较高。
(图片来自于网络)
(4)、手法治疗:传统的手法治疗主要还是从促进下肢的静脉血流的康复来考虑,利用由下而上的向心性按摩,拍打,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改善患者的脑部供应,治疗师或者家属必须在患者站立的过程中不断拍打,按摩患者的下肢,从而预防出现低血压症状。
(5)、床旁康复治疗:患者也可进行摇床抬高训练,方法为从15°-30°的摇床角度开始,根据血压情况和患者症状逐渐增减角度,过程要循序渐进。也可在患者摇床训练前进行一段时间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可在患者下肢进行自下而上的向心按摩,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六、康复训练中体位性低血压紧急处理预案
1.康复治疗之前进行血压的测量。
2.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及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即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从而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3.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刻将患者就地平卧或抬高下肢30°,马上解开患者领口,立即测血压、脉搏,及时告知医师,积极处理。
4.严格筛选,进行电动直立床训练及下肢机器人训练的病人。
5.进行站立训练时,遵循康复治疗的循序渐进原则。严禁长时间站立。
6.治疗时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并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做到防范于未然。
欢迎咨询预约,医院康复科为您提供脑血管病早期和恢复期康复、重症康复、产后盆底康复和颈肩腰腿痛咨询及治疗。
福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stwl.com/nxbx/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