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颈内动脉手术技巧专栏丨第一期准备篇适应症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bdfyy/bdfyw/

颈动脉手术适应症

对于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会导致忽视了一部分病变的治疗,或对那些应采用开放手术的患者放弃了介入治疗。目前通常在不会增加手术的风险或降低期待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对于无症状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的患者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可以被接受的。由于我们过于重视70%这一干预临界值,从而导致对一些有症状但狭窄程度不及70%存在普遍的病理学特点:低密度斑块、溃疡等的患者处理不当;或对一些无症状的,良性病变导致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进行手术。

此外,也有一些病变尽管没有临床症状,但在CT上表现为同侧潜在的梗死灶。原因是某些重要部位栓塞却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然而,潜在的梗死灶会导致大脑退化并表现为TIA或卒中。将此类影像学征象应用于有症状患者的干预标准有重要意义。但有两种颈动脉狭窄不足70%的患者不适用此标准:一种是有潜在梗死灶[1]的患者,其斑块提示他们存在栓塞的潜在风险;另一种是有症状的患者(半球症状/眼部症状的TIA发作或卒中),在颈动脉分叉处存在特殊结构特征的斑块(如深溃疡或表面血栓),这些结构特征可能导致栓塞。

手术体位和保护性干预

患者仰卧,垫起肩部,以防止头部过伸或者支撑不足。将患者头转向术者对侧。术前建议检查患者颈部,避免当患者被置于脑灌注源于椎动脉的体位时,极少数患者会因颈部旋转时VA被阻挡而出现血供不足。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术中用药如下:肝素,单位,静滴;右旋糖酐40,mL,推注(加50mL/h×3);地塞米松,10mm,静滴。

因为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腔内治疗的方法,基本的肝素剂量单位或许不能实现所需的s的凝血时间,可以追加单位。

右旋糖酐由不同长度的葡萄糖链组成,因此含有不同分子量的多糖。在临床医学中所使用的右旋糖酐40,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葡聚糖(道尔顿),更容易由肾脏排出。约75%的右旋糖酐40可以在24h内排出体外。右旋糖酐40可以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膜的电负性,降低其黏附性和血小板凝块的形成。规定的剂量导致过载和心脏衰竭的风险不大。右旋糖酐过敏反应比较见少,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更为罕见。

除了在肝素化的时候使用右旋糖酐静滴,我也会用其冲洗动脉内膜,因为一旦被吸附到组织表面,其会在血流恢复后减少血小板沉积。使用右旋糖酐冲洗动脉内膜表面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能够出现双折射现象,当手术灯照投射其上时,更容易识别残余内膜碎片。

10mg地塞米松可以预防未知的过敏,如放射性染料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少脑缺血引起的肿胀。目前尚不清楚,在进行VA和CA的手术时,10mg地塞米松的不良作用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应该在颈动脉夹闭时使用“分流”,以及是否有选择进行分流的患者的方法,以确保分流能够避免缺血。试验和荟萃分析的结果是分流术后发生卒中与颈动脉操作无关。

最初的5年里,我选择了分流术,之后15年仅在那些完全闭塞患者的病例中使用过。使用分流术使我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使用保护性工具的争论,如内膜的撕裂、较短解剖,以及近端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消除严重病变的CCA。

测量颈内动脉“回压”的方法是插入一个分流器并使压力小于25mmHg。根据这些标准最终将其置入10%的患者中。显然这属于过度使用,因为不使用分流器而导致的缺血性事件只有不到1%,甚至在这1%的患者中,栓塞更有可能来源于技术缺陷,而不是低灌注。

脑电图监测使操作复杂化,且由于低灌注而非栓塞只能帮助区分缺血。实际上,基底神经节或枕叶的栓子不会被检测到。如果检测到局部的栓子,会增加术者的压力,但其缺血性后果不会因反向分流而改变。

在局部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时,通过定期询问患者来监测是否需要分流。这也导致了对分流的过高估计。脑血流量的期望值从每分钟50mg/g(正常)减少至每分钟20mg/g,患者出现无应答。除缺血时间延长外,对脑细胞是无害的,当血流量恢复到正常值时,功能也随之恢复*。此外,缺血会增加继发性微血栓形成的可能,若此种情况发生,转流术的作用微乎其微。转流术大多是为了避免罕见的手术所致的卒中发生:严重的半球血量减少。

“蛛网”的低温疗法

大多数手术中发生的脑梗死由血栓引起,然而也有一些是由合并侧枝低灌注的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缺血时间越长,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可能性越大。当孤立的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缺少A1和pCom)没有联系时,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更加常见的是,当患者只有一侧血管向大脑供血时需要进行血管重建,类似于“蛛网”(图5.1),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转流的可能性。下文将简述上述情况下适当使用低温疗法(33℃)的基本原理。

由低灌注或闭塞引起的脑损伤取决于时间的长短。短暂的阻断或血流急剧减少,如室颤或严重高血压,并不会引起神经细胞死亡。延长阻断时间会损害血脑屏障,引起水肿,抑制细胞功能,最终引起细胞完整性损害。损害最先发生在新陈代谢活跃的组织。

低温疗法对血流阻断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不同程度的低温疗法有不同的保护效果。缺血损害与低温疗法间的时间范围也决定了保护的程度。动物实验表明,缺血损害发生时脑组织已经得到降温保护,保护作用将会发挥到最大效能。相反的是,缺血损害与降温间相隔的时间越长,后者提供的保护作用越小。如果降温在损害发生后2h才开始,将不会产生保护作用。

实验证据表明,当缺血损害在已经降温的脑组织进展时***,维持神经保护所需要的低温疗法的时间无需超过1h。在进行ICA及VA手术时,应用表浅降温方式,降温反应将先于缺血反应进行,在缺血发生前患者就应得到降温治疗。

图5.1该患者左侧椎动脉是大脑唯一的血供来源

实验室证据表明,低温(33℃)会导致脑代谢率(GMRO2)显著降低,并引起脑血流量(CBF)相应降低[2]。它也会减少脑组织梗死的炎性反应,核心温度每降低1℃,脑代谢率降低6%左右。

所以,当患者的核心温度由37℃降至33℃时,我们可以估算其脑代谢率大约下降24%,这将大大增加缺血脑被保护的时间。

轻微适当的降温(如由35℃降至33℃)已经被应用于临床研究中,旨在改变急性卒中的后果。这些研究应用了隔热毯、冰盐水袋,以及冰盐水和酒精擦浴皮肤。但是由于清醒的患者产生的寒战反应释放热量,导致并不能降至且保持理想的温度。

在手术时,寒战反应并不会发生,因为直到肌肉神经被麻痹后,降温才开始,我们通常在腋窝和腹股沟区放置冰毯或冰盐水袋来降温。消瘦的患者大约在30min后可降至33.5℃,肥胖的患者或许需要1h或更久。当患者体温降至33.5℃时,降温停止,移走冰袋,用热毯复温患者,升高手术室温度,不用考虑术者解剖的问题。核心温度(膀胱和咽喉部)在接下来的20min内会继续下降至32.5℃~33℃。这恰恰也是动脉被阻断和重建的最佳时机。复温措施可使体温在结束时上升约2℃。有时由于保持低温,在肝素的完全逆转后会出现组织轻微渗血或线眼出血。切口关闭后,应继续复温,患者应被送至苏醒室,直到核心温度升至36℃再脱离呼吸机。

本文节选自《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学》

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会议直播,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平台微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bx/60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