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显性或非显性脑血管病的病灶,或者是心脏以及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痴呆。血管性痴呆患者通常表现为严重的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语言等能力下降明显,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行为异常或情绪障碍,同时有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类型。
一、了解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血管性痴呆临床治疗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根据国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全球大约有四千多万名痴呆患者,且数量仍在持续上升,估算30年后将增加到1.15亿。在亚洲范围内,年龄超过65岁人群中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最低约有0.6%,最高可达到4.2%,占全部痴呆的15%~40%,是继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
近年来国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龄超过65岁人群中血管性痴呆的年发病率大约为3.13/人,高于欧洲国家水平。在过去数十年间,全国每年新发和患有血管性痴呆的人数呈现增长趋势,对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在现代医学中,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防治脑血管病和危险因素、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控制情绪障碍或精神行为症状。然而,目前西医对于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尚无明确的标准疗法,主要参考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临床研究证据显示,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对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作用,但疗效轻微,且价格昂贵。
在祖国医学中,血管性痴呆归属于“痴呆”“呆病”等范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曾有生动的描述,曰:“(中风)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由此可见,因中风所导致的气血不足、脑窍不荣,或血行不畅、痹阻于脑络,是痴呆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引发血管性痴呆,患者表现为严重的执行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显性或非显性脑血管病的病灶,或心脏以及循环障碍造成的脑组织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痴呆。血管性痴呆患者通常表现为严重的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语言等能力下降明显,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行为异常或情绪障碍,同时有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类型。
脑血管病分为显性脑血管病和非显性脑血管病,前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等,后者主要包括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与大动脉病变、脑小血管病、心源性脑栓塞以及循环系统疾病造成全脑血流灌注降低等有关。
1、大动脉病变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因血管壁病变而出现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病变血管的血流减少,造成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降低,甚则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
通过研究发现,大约有49.4%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无同侧或对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至少在两个神经心理学领域表现出损害,其损害机制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有关,当脑血管储备功能减弱,在侧支循环不良的情况下,管腔狭窄处出现血压下降,可能引起脑组织发生低灌注,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2、脑小血管病(CSVD)
大约有35%~67%的血管性痴呆是由CSV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所导致的,CSVD早期认知障碍的特点是注意及执行能力减退、信息加工变缓,但记忆力受损相对较轻。小血管病变(SVD)是由于慢性高血压造成脑血管狭窄,导致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
间歇性缺氧、缺血引起级联反应,发生不完全性缺血性损伤,进而对深部脑白质造成缺血性损害,这也是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重要特征。通过研究发现,缺血性深部脑白质损害(DWMLs)早期可出现执行及注意功能下降,继而发生记忆功能、视空间或结构功能障碍。
3、心血管疾病
脑栓塞的类型以心源性多见,因各种心脏疾病所导致,如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瓣膜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因为心源性栓子一般相对较大,可能堵塞较大动脉,出现血管痉挛,加剧脑缺血,造成脑组织坏死,从而导致痴呆的发生。
多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F可以使有急性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出现痴呆的风险增加2.4倍,使无急性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出现痴呆的风险增加1.4倍,并且这种关联独立于其他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脑血栓栓塞、脑灌注不足和脑微出血有关。
既往研究发现,心力衰竭(HF)也与神经心理学表现下降有关,HF患者可出现记忆力、注意力、学习和执行功能障碍,在心排血量减少的情况下,由心脏内壁血栓引起的心衰合并脑梗死,因慢性或间歇性脑灌注不足引起的脑缺血,被认为是HF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
此外,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可引起全脑血流量急剧减少而导致痴呆的发生。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的视觉-运动能力、短期视觉记忆力、注意力和视觉-运动协调能力受到了严重损害,心脏骤停发生4年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水平似乎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相当,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提供持续的认知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目前西医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方法尚无明确标准,可参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指南所推荐,临床研究证据显示,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脑代谢赋活剂等均对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核,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bx/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