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血压的七个“不等式”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社区处处长施小明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4%,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2.66亿,每5个成人中至少有1人患高血压病。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存在着不少误区。在此,从现代医学角度,向患者朋友对其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出澄清,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高血压≠高血压病
年,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其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或等于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占所有血压升高疾病的90%。另有约10%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一定需要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措施是治疗高血压、高血压病、临界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基础疗法,目前研究证明,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有:①控制体重;②限盐摄入;③戒烟;④避免情绪波动;⑤合理运动。
凡能降低血压的药≠理想药
降压不是治疗高血压的惟一目的,也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惟一标准。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保护“靶器官”,无明显不良反应,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这才是最为理想的药物。
降压越快、越低≠越好、越安全
一般来讲,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紧急降压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宜平稳而逐步降压。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极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另外,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的最后一次放在临睡前或仅在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和危险的。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后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有临床研究报道,致命性脑血管意外中约有40%是由于低血压所致,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收缩压低于13.3千帕(毫米汞柱)或低于原有血压15%-20%,则更易发生脑血栓。因此,科学家强调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点,下午14—15点各用一次降压药更为安全有效。
降压药新药≠对各期、各类高血压病人均有利
新药需接受长期、大量的临床验证。如不同类型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作用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尼群地平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较强,更适合于合并冠心病或有心肌肥厚的患者;尼莫地平可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部供血,此药适用于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的高血压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阻止心肌肥厚进展的作用,因此,适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但以心腔扩大为主的心衰病人应慎用。
血压降至正常≠治愈
临床上有不少高血压病人,经住院或门诊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自认为治愈了,停止治疗。结果没几日又复发,再服药。这样治治停停,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医学家们推荐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具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可减少用药种类、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并提高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治疗
不少高血压病人,以为自我感觉很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塞等)后,才醒悟。由于老年人有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及时,临床上典型的头痛、头晕等高血压病人服了某种药或经过较系统治疗后,血压暂时处于机体可以承受的限度,其自觉症状亦不明显。但莫让这种“无异常”和“良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老年人心中再有数,也不如通过医疗诊查有数。因此,自行停止治疗是有害的。
企业加入广东省营养师协会,成为我们的会员,享受会员权益,共享行业资源。个人积极参与和拥护“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提升个人食品营养知识,做一个国民健康的践行者,时刻为人类饮食健康而奋斗!
会长:吴为群
秘书长:盛彦歌(运营总监)
邮箱:
.
北京治白癜风哪里最好白癜风临床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stwl.com/nxmx/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