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中药CP第八集天麻与钩藤的故事


我们今天要说天麻和钩藤,天麻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天麻炖鸡,天麻鱼头汤,天麻炖猪脑等等。天麻的养生史可追溯到很久之前!传说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每日清晨调服一盅赤箭粉(天麻粉),作为滋补上品。我们云南昭通小草坝野生天麻那也是大名鼎鼎的道地药材。

天麻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它的入药历史悠久,还被称为“治风圣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天麻又名“鬼督邮”。李时珍释曰:“鬼督邮以功为名。”督邮,原为汉置官名,为郡守佐吏,专掌督察纠举所领县的违法之事。李时珍称鬼督邮“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古时候,几乎所有的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现代医学所称的癫痫、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神经衰弱等,都被认为与鬼有关,统称为“鬼病”。

天麻功能平肝息风止痉,用手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等,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不仅可以定惊、祛风湿,还具有良好的益气,养肝、止晕、强筋骨的功效。

天麻常用于治疗高热,脑血管疾患引起的小儿惊风、抽搐,头痛、眩晕、眼黑、肢体痉挛,麻木、语言不畅、半身不遂等症。

钩藤

钩藤又称钓藤、钩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嫩枝条,其变态枝呈钩状,成对或单生于叶腋,向下弯曲,故称为“钩藤”。每年春、秋季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即可入药。

钩藤长得有意思,功效也不小。可以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治疗厥阴抽搐、小儿急惊、小儿夜啼、妇女子痫、小儿惊风等各种抽搐疾痛。在《本草述》中这样说:"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息风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经,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经之热而息风定惊止搐。正如《本草纲目》中说:“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予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

清热平肝:钩藤甘微寒、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药性赋》有记载:“钩藤甘寒专解痉,功在清热息肝风”。《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所以临床常治疗肝经有热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风热头痛,高血压,疹出不畅等证。

透疹:钩藤甘微寒,质轻味薄,轻能透发,寒能解热。故有透疹之功。小儿麻疹,水痘、风疹疾病,疹出不畅、均可选用。钩藤与菊花两药均能平肝和疏泄风热之邪,对于肝经风火上炎之头痛目眩及风热外感头痛目赤证,常相伍为用。但钩藤偏于熄风止痉,菊花偏于疏风泄热。

钩藤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项?

钩藤不宜久煎,因钩藤煮沸20分钟后,其降压成分即被破坏。一般每日用量3~12克。

掌握适应证。钩藤性凉,不适宜用于血.虚风动引起的眩晕。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不全或月经不调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

掌握用药剂量,一般不宜超过12克,不适宜大剂量使用。

当发现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刻停药,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黄芩,杜仲等十多种药材煎制的古中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头痛,眩晕和失眠病症,效果非常的明显。它是中医方剂名。为治风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方剂歌诀

天麻钩藤益母桑,

栀芩清热决潜阳,

杜仲牛膝益肾损,

茯神夜交安神良。

此歌诀概括了它的组成

天麻9g,川牛膝、钩藤各12g,石决明18g,山栀、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一般用法:水煎,分2-3次服。

扫医院患者服务平台,预约挂号、医院介绍、专家出诊时间、健康科普知识等内容一号搞定!

扫医院订阅号,持续为您推送权威健康科普知识,欢迎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mx/70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