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带量采购落地,千元支架时代开启,从年第一根心脏支架Cypher上市到年带量采购,冠脉介入作为医疗器械第一大细分市场,用16年走完一个行业周期。医疗器械行业下一个风口在哪?是否可能再造一个冠脉?资本与人才的流动指向神经介入。
原因也很简单,心脏病与脑血管病,有类似的病人体量与增长率,相似的介入治疗方法,超过80%的进口市场份额1。换句话说,脑血管病市场大、增速高、国产替代潜力高。
这么好的机会,不过热是不可能的,目前尚在融资中的神经介入赛道企业至少10家
1-基层:神经介入的主战场
当然,资本选择这个时机入场并不全因冠脉带量,而是在神经介入这片“新蓝海”中,疾病诊疗技术刚刚成熟,即将放量。神经介入分为脑出血与脑缺血(脑梗),其中年缺血出院病人万占86%,出血出院病人56万占14%,其中脑缺血患者逐年递增,出血病人增速相对稳定,且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
为了治疗两种疾病,通过对《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梳理,所有治疗方案分为紧急治疗(先把病人救活)与预防治疗(救活再解决病因),其中医疗器械应用场景最多的是取栓技术,毕竟病人量最大且基本都是躺着进急诊,先救命再说。
但两种疾病的差异,除了发病数量与器械应用场景,更大的是诊疗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对于脑出血治疗技术的指南长期徘徊在弹簧圈的IIaB(中等推荐)与血流导向装置的IIbB(弱推荐)之间,脑缺血指南年开头就将取栓技术定为最高的IA级(强烈推荐、证据充足),并且2年一更新的速度不断扩大适应取栓的病人群体,造就了88%的手术量复合增长,可谓一出场就是王者,每一年都是王炸。
但与脑出血手医院不同的是,脑缺血病人数量多,农村死亡率高,来不及转诊无法择期,导致病人沉淀在基层医疗机构。脑防委每月更新的卒中中心排名中,高级卒中中心前40强并未出现协和、、瑞金、中山、华西、齐鲁等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天团,反而是以地级市为主的医疗机构。而在卒中防治中心里,几乎70%医院。
基层医疗作为一个体系,医生水平、硬件设施、流程管理、病人教育,综合表现如何?有哪些痛点?决定基层市场增长与容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些成为了市场调研的问题列表。
痛点:反其道行之的市场
调研即调查过程,研究人性。通过采访病人、医生、从业厂家,拆解病人从出现症状到最后完成治疗的全过程,梳理出基层市场4大痛点依次是:病人教育、行政干预、医生培训、产品价格。这和医疗器械厂家传统的“产品定价-专业教育-合作项目-病人教育”的商业模式,顺序完全相反。究其背后原因,无外乎“疾病”二字,是疾病的“症状”与“时间窗”逆转了所有参与者的思维定式。
基层医疗机构痛点分类
痛点1:病人教育,医生是教育病人的第一使者
在实地调研中,真正在6小时时间窗内被送达急诊室的病人可能不到20%,而因送达时病人可能已出现语言和行动障碍,医生无法判断准确的发病时间,这就导致整体时间窗评估的准确性本身就是一件不确定的事。在治疗时,基层医生会面临已超窗病人“做还是不做”的灵魂拷问,毕竟一年手术量还不到15台,错过这台可能又要等一个月。但究其原因依然是符合适应症的病人量不足。
如果按脑梗平均死亡率/10万人来计算,一个50万人口县城一年会有个病人因脑梗死亡,但整个地区手术量还不到台。那些没做手术但是死亡的病人去哪了?这才是真正的灵魂拷问。脑梗病人并不会像心梗一样出现绞痛难忍,自己拨打;更多是逐渐偏瘫、嘴歪眼斜,往往是家属医院,这也解释了脑缺血AIS手术多发生在晚上或凌晨,实际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病人与家属对脑梗早期症状的认识才是控制时间窗的第一道防线。
在定性调研得出病人教育不足的结论后,通过文献与指南检索,用定量的数据验证假设。通过梳理《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在发病3小时后送到急诊室的病人只有20%,在这20%中有37%不适合溶栓,原因是超适应症或时间窗。即使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达的病人依然有37%不适合溶栓,可以推测剩下80%没有及时送达的病人超窗现象更多。而因缺医少药等原因,最终得到溶栓治疗的病人只有1.6%。但考虑到指南制定时间为年,数据收集可能追溯到年或更早,在如今时效性有限;但考虑到中国广大基层医疗机构现状,可以佐证病人超窗超适应症现象依然普遍
脑血管治疗,时间就是生命,为什么病人会超时间窗?因为家属与病人对早期脑梗症状不了解或不重视,错过黄金送诊时间。而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行动的并不是厂家而是医生。从全国学术带头人缪中荣博士到地级市的主任医师们,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mx/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