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

霞浦明代后山宫你到过吗人文之友


后山宫,原名真武宫。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后山村街尾,坐东朝西,背依太姥支脉的天鹅巢,门迎潺潺流水的后山溪,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为单层悬山顶砖木结构,自西而东依山而建:门楼、戏台、环楼、天井、马仙殿、真武殿等,而整个建筑为钢混结构,整座建筑视野开阔,通风采光俱佳。该宫原祀马仙娘娘,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元年(公元年),于公元年重修,公元年再建,时至文革期间,宫内文物被毁,年10月间又毁于一场大火,宫宇荡然无存。而后原址改为校舍,时至年学校搬迁新址,村民筹资在原址重建,年再次重建,至年6月竣工。该宫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后山宫,在三百八十多年的沧桑发展过程中,它积淀了深厚人文历史文化,下面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该宫的相关传说:一、真武菩萨神像来历传说。相传在公元年夏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雨倾盆。突然间七彩的祥光照得整座宫宇五彩缤纷。此景惊动了四邻的村民,村里数十个老人穿着蓑衣,冒着倾盆大雨前来宫里观察究竟。当他们来到宫前溪旁时,忽然,见到溪流湍急石滩中,发出金光闪闪的亮光,众老深感好奇,为此,他们设法打捞上岸。当他们将发光物抬到宫前操场时仔细辨认,发现原来是一舞真武木佛像,众人称奇。据悉此次山洪暴发范围之广,受灾损失之大,而上六都东街头村上中兴福寺(俗称院底寺)就被山体滑坡而掩埋,寺宇荡然无存。而寺中的真武木像一尊也被山洪冲走,经众人辨认,都认为就是上中兴福寺的真武神像,但让人费解的是,两地异溪隔山。据民国版《霞浦县志·山川志》记载,上六都溪(东街头溪),发源于太姥山,有三小涧,至合流于福鼎界赤溪,出杨家溪汇于乌岐港入海。而下六都溪(后山溪)源由半斗寺、枣岭、九定、梨洋等处流出,汇于后山流经福鼎峡门入东海。而从海拔来看,东街头与后山海拔高低不同,两地相差百余米(据查东街头海拔米,后山海拔米),那么仅凭三尺之高的水位何以飞流?村民从后山溪流域沿线查证,根本没有宫宇被冲或真武神像的宫宇,因此,更让人百思不解,越传越神。有一天几族老便去问神卦,一问方知玄天真武帝来自东街头院底寺(上中兴福寺),因寺遇灾飞临驻足于此,于是村人敬迎宫内立神位奉祀,并扩建宫殿,共四建五楹三进两翼、一戏台。改称真武宫。置香田、供庙祝,香火一度旺盛。二、剧团不请自来的传说。坊间相传有一年七夕节之前,某剧团不请自来,据说因没有答应三叟请戏,而去别处演戏,剧团人员乘船驶至海中,原来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间掀起十几米的浪涛,瞬间风力达十几级,船在海中颠簸,船老大使尽全身的力气也不能靠岸,船老大深感纳闷,这晴空万里,怎么会突然间掀起这么高的海浪,他说从来没有见过……,整船的人都陷入百思不解之中,因而大家议论纷纷,而剧团里的演员们都认为此事是真武帝羁戏,于是便在船头叩祈,而后风平浪静,船靠岸后,为了感恩,便前来后山宫,连演三天三夜。从此,每逢七夕节,该宫皆请外地剧团演戏,久而久之,形成了神节民俗。本宫诸多文物毁于“文革”,宫宇毁于年10月间的场火灾,所幸真武神像幸免于难,至今犹存,继后,原址改为校舍。时至年村民自发筹资,历时七年之久,一座五建三木楹二进两翼一戏台,祀奉着五殿圣像。在宫前的石头边,长着一株“不知名的树”,由干历史悠久,同一株树头同时长出4株,枝繁叶茂,同样高达十余米树干,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而原老树已成空心包皮,盘错树头长出大小树瘤,耐人寻味,村民视它为神树加以保护,并在树旁建“酒洲文佛”小宫,加以朝拜,其为主宫添姿增色。后山宫,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宫宇破损严重,年正月间,信众们再次自愿出资重建宫宇,并于年六月竣工,历时三年之久。如今新建的宫宇,是在原址上重建,兴建两殿,一戏台。前殿奉祀马氏真仙,兼祀通天圣母、白马明王、广利候王、叶大元帅、田府元帅等众神像。后殿奉祀镇玄天大帝,同奉温、康、马、赵四大元帅等列圣。三、丰富的民俗该宫虽几经兴废,但村民愈加对神灵佑护,每年举办三次神节,二月二为福德正神诞节日,三月三为玄天真武圣诞节,七月七为马仙娘神节,三个节日均请道士在宫内举办隆重朝圣祈福道场,为后山村集贤等十境村民祈祝人丁兴旺,固境安享太平,并于农历7月7日巡游各村境,请古装戏剧团连演三天神节戏,使后山村民俗文化得到更加传奇。小编今天就分享这些吧,你看后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102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