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体位性脑缺血 > 轻微脑缺血 > 严重的头晕头痛,根源还是在脾胃补土派
当前位置: 体位性脑缺血 > 轻微脑缺血 > 严重的头晕头痛,根源还是在脾胃补土派
本节语音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收听↑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阅读原文”到喜马拉雅收听更多本系列音频~
本节文字复习对应的语音原版内容(含医案原文及具体药方)点这里查看→严重的头晕头痛,根源还是在脾胃!
讲讲补土派的脾胃学说
文字版本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上次给大家讲了李东垣治疗一位暴崩妇女的医案。李东垣用那么轻的剂量,药剂量很轻,然后一副药分两次服,结果一次服下去就把暴崩的出血给止住了,朋友们听完以后,都觉得很神奇。这就是中医大师,实话实说,现在用这么轻的剂量去治病很难做到了。而且药量很少,味数很少,一次就给止住了,喝一次就给止住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李东垣他判断病非常准确,他这个治疗是以补脾胃为立论的,脾胃虚弱会引起各种问题,脾虚会引起出血等等,所以他补脾,在补脾基础上,再去给你调理。所以大师的风范,一定要慢慢体会,我们慢慢讲,咱们慢慢学习。今天再讲一个医案,这个医案讲什么呢?是治疗眩晕的,眩晕很厉害。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夫丁未十月中”,丁未这一年十月中,“范天騋之内”,就是这位朋友叫范天騋,他的媳妇儿。什么病呢?“素有脾胃之证”,平时这个人脾胃就不怎么好。有什么表现呢?经常显得烦燥,“时显烦燥,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大家看,这是什么?脾胃虚弱,那么脾胃虚弱以后,身体气机就不足,气虚,气机紊乱,升降开始出问题了,所以经常烦燥。胸中不利,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脾胃虚弱,气机不利,气机升降出问题了。大家知道我曾经讲过脾胃什么作用,脾胃在人体的中焦,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脾从左升胃从右降,这是一个轴,脾胃只要强壮了,脾气能从左边升,胃气从右边降。那么身体的气机跟着转,肝从左升,肝随脾升。然后胆随胃降,胆气随着胃气从右边往下降,因为胆气胃气从右边往下降,所以肺气往下降。肺气往下心火跟着往下走,进入肾中,暖肾水,所以肾水不寒。肾水从左边跟着肝脾之气往上升,入心中,肾水以济心火,所以心火不至于太热,这叫水火既济。这个人身体气机运行正常,升降正常。那么这个人一旦气机升降正常,这个人叫平人,就是正常人,所以身体的升降出入都没问题。但是一旦脾胃虚弱了,这个气机不能升降了,就会堵在中焦,所以大家看,显得烦燥,胸中不利,大便不通,为什么?往下降的气也降不下去了,所以这是脾胃虚弱这么一个情况。那么这个人这是基础,医案讲到这。接着讲她怎么犯的病。这位是“因乘寒出外晚归”,就是10月的天已经凉了,天气凉了,她晚上出去了,回来又晚了。“又为寒气怫郁”,就是被寒气给伤到了,所以“闷乱大作”,就是身体感觉特别闷特别不舒服,这个是说什么?“火不能伸故也”。这个话一定要好好理解,不是说体内有多大的火,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因为你气机不能升降,所以正常运行的阳气不能舒展,一定要理解,阳气不能舒展。所以感觉里面发闷心烦,这个未必是有多少邪火,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时候请大夫来看。这个大夫一看,你觉得烦燥,体内一定是有热,有火,受寒了有火。给你疏风散邪,里面清火给你泻,所以服疏风丸。这个疏风丸是金元时期一个著名的方子,有解表散寒之药,疏风之药,还有什么呢?还有里边清内热的,有泻下之药。于是吃了以后,大便通了,因为它有凉药往下泻。这个泻完以后,“其病不减”,症状都没减少。这个大夫一看觉得,这是药用轻了,药用少了,于是加量用,再服七八丸。这个时候大便又多了两三行,就是多了几次。可是原来的症状还没好,而且增加了一些症状,什么症状呢?“吐逆”,就是往上返,往上吐,然后“食不能停”,什么意思呢?吃饭吃东西的时候,她往上呕逆,往上吐的状态停不了。吐的什么呢?“痰唾稠粘”,什么意思呢?就是往外吐的痰,特别粘稠,涌出不止,不断地有痰出来。大家看,这个时候病就有点邪性了,这个应该是挺讨厌的一个病了,因为不断地吐这个事儿不是好事。你吃饭往下压它都压不住,而且咳出来的痰是粘稠的,不断地往外涌,这个病挺吓人。“眼涩头旋”,这个症状值得注意了,眼睛干涩,头旋,脑袋感觉像天地转一样,那种眩晕的感觉。这个症状大家要注意了,为什么呢?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症状。到医院去一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都往这个病里一归,天地之间的眩晕。“恶心烦闷”,觉得烦闷,胸中烦闷。然后“气短促上喘”,这个喘气,觉得气特别短,“无力以言”,没劲说话,“心神颠倒,兀兀不止”,感觉心里面翻江倒海的,脑袋糊里糊涂的,兀兀不止。“目不敢开”,这个也是一个较典型的症状,眼睛都不敢睁。心中翻江倒海的,一睁眼睛就晕,“如在风云中”,这是前面的症状。接着症状是什么呢?“头苦痛如裂”,脑袋疼像裂开一样。我前面说这个病例治疗眩晕的,其实这个病例原来说是治疗头疼的,但是这两个症状都非常典型。“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身体沉重的像山一样,不爱动弹。“四肢厥冷”,四肢冰冷,“不得安卧”。这个症状到这写的差不多了。各位看看这些症状确实很复杂,这个病还不是一个小病。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个患者的话,我觉得大家会想这是一个急症,脑袋疼得裂开一样,然后不敢睁眼睛,躺在床上,身上像山一样重,不敢睁眼睛,一睁眼睛天旋地转,呕吐,吐的都是痰。这种病症拿来,确实是要琢磨一下,到底怎么回事呢?因为现代很多人也是这样,这种症状很多人也有,这个到底怎么回事呢?“先师料前证是胃气已损”,什么意思呢?先师是什么意思?是李东垣。这本书是李东垣的弟子罗天益,在李东垣去世以后给整理出来的,所以李东垣已经去世了,他写先师,我的老师李东垣根据症状一判断,料定前面这些症状都是胃气已损,就是她脾胃之气已经不足了,然后又给她用了泻下之药,这个医生给用错了。用这个泻下之药还用了两次,“重虚脾胃”,就是把这个脾胃虚一次不够,又给虚一次,把脾胃给搞虚了。“病名曰痰厥头痛”,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痰厥头痛呢?是这样的,中医有这么一个理论,中医认为脾虚则生痰,就是我们脾胃控水的,脾气足了,能够控制体内水的运化,当你脾胃虚以后,脾属土,土克水。那么脾胃虚了以后,控制不了这个水了,这个水在体内就泛滥了,你喝的饮料,慢慢都变成水湿之邪,就不能被身体所利用了。那么水湿多了以后,时间长了会化成痰。什么是痰呢?我们咳出来的,吐出来的就是痰,这叫有形之痰。在体内你看不到的,粘稠的液体,组织液里面,液体越来越粘稠,这种也叫痰,无形之痰。脾虚以后,体内的痰就会增加,叫脾虚生痰,也叫脾湿生痰。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什么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什么意思呢?就是痰的根源在哪呢?在脾,大家一定要清楚。因为脾虚不能控水了,水湿严重了,最后凝结成痰,所以真正这个痰是从哪来的?是脾虚这来的,肺只是储藏痰的那个器皿。你这个身体痰多了,就汇集跑到肺那来了。所以你看着好像痰跟肺有关,其实痰的根源在脾胃。所以脾虚以后则痰湿重。那么李东垣根据这个症状,人家是大师,一看症状,我估计舌头脉也都看了,人家没写而已,这个医案写的比较简单。人家就知道,你这个人脾虚。大家看前面的症状,原来症状我前面讲了,都是脾虚生痰的缘故。一开始什么症状来着?烦燥、胸中不利,大便不通。这都是脾虚,实际是有痰了已经,结果确实被外寒再一侵袭,正气就更不足了,脾胃也会受伤,所以痰没有减轻,又用下法给她下,把脾胃又给伤了。伤了以后,这些症状给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大家看,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粘稠,涌出不止。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正常是胃往下走,脾往上走,脾升清,胃降浊。这个脾胃一虚弱,一紊乱了,胃气不能升清,清气不能在上边,这个胃不能降浊。胃气往上走了,把浊气都弄出来了,所以往上来,所以大家看,她吐的都是痰。再有什么症状呢?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简直不敢睁眼睛,这说明什么呢?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两个逆乱了。所以导致浊阴在上,就是那种重浊的,阴的东西在上面,清气往下走了。所以这上面头晕,因为本来清窍是空灵的,现在你用浊气填满它,你又觉得头晕,干扰了清窍的运行,就会头晕不止。头疼也是这种情况,也是浊阴在上,因为脾胃虚弱,体内痰湿臃盛,所以痰湿往上走,浊阴在上。所以这个头晕和头疼都是一个原因引起的,就是胃不能降浊,所以浊阴蒙蔽清窍。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李东垣说,这叫痰厥头痛,这个痰厥什么意思?厥是逆,痰往上逆了,往上走了,这种头疼。那么怎么办呢?怎么调理呢?李东垣就开了一个方子,叫半夏白术天麻汤。这个方子特别有名,医院里面,大家天天调理眩晕,调理头疼,调理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等很多病,中医如果看你痰湿重会开这个方子。像开这个方子,李东垣没写的,我们知道它的症状应该是什么呢?这个人舌苔一定是厚腻的,舌头一定是胖的,舌苔厚腻的,体内湿气重,脾虚,一定是这样的。很多患者形容自己脑子好像雾蒙蒙的,好像有什么东西裹着一样,就是不清不楚的。那么患者还有什么症状呢?容易胸闷心悸。像这个医案里讲的一样,胸闷心悸。总是觉得胃里面胀胀的,好像有点不通畅的感觉,容易恶心呕吐。那么这样的患者下肢容易水肿,为什么呢?因为他体内湿气重。像很多老人,一按这下肢都有坑,迎面骨这,一按腿上有坑,因为体内湿气重。像这个医案里讲的四肢厥冷,为什么四肢厥冷?身重如山呢?都是湿气特别重。这样的患者还有什么感觉呢?小便不利,他尿去的次数多,但是每次都不是很痛快。大便容易溏泻,或者便秘,大便不正常,容易粘马桶,湿气重的这种感觉。这类患者里面什么样人多呢?是那种不爱干活,脑力劳动者,胖子居多,体型有点胖的。也有很多中老年妇女是这样的,非常非常多。像这样的人症状,现在社会,今天你看着医案是很遥远大金国那个时候,对吧?但是现在今天,这种症状描述的,医院去呢?高血压,高血压的患者里面有很多人是这种症型的,还有什么呢?还有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现在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还有颈椎有问题的等等等等,总之这样的人,表现为头晕头疼,然后有其他的脾胃症状,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症状,那些不重要。基本医院治疗的。大家看我们好像讲的是那么古老的,金元时期的医案,其实现代人很多人也是这样,人毕竟是人,这么多年还是没什么大的根本变化。所以大家看今天也有这样的患者。那么李东垣开的这个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个非常经典的中医方子,这个叫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两个方子,清代还有一个,在《医学心悟》还有一个,比这个简略,比这个少。李东垣这个方子我认为是最经典的,我们现在往往用清代的那个方子,但是李东垣这个方子更全面。那么这个方子怎么构成的呢?李东垣说,说这个“头痛苦甚”,就是非常严重,这叫什么呢?“为足太阴痰厥头痛”,这是什么意思呢?足太阴是脾经,也就是这是因为脾虚引起的痰湿过盛,气机上逆,痰往上走导致的头疼。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非半夏不能疗”,所以用半夏一钱半,其实这个量也很少。一钱半,我们今天很少用这么少的量的药。半夏一钱半,为什么呢?半夏有降逆的作用,半夏本身就化痰,而且让气机往下走,有降逆止呕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名里面,大家看,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排在第一。所以这种情况,不加半夏不行,非半夏不能疗,半夏专门降脾胃的,把这个脾胃之气往下降。所以第一味用半夏,化痰止呕,化痰降气往下走。第二味是什么呢?“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什么意思呢?这个叫虚风,为什么呢?是因为正气不足,导致体内出现了虚风。这个动的状态,天地摇晃,是风动状态。这个虚风用什么来除呢?非天麻不能除,一定要用天麻,用了半钱。天麻有什么作用呢?天麻现在被划为药食同源之品了。天麻什么作用呢?它是息风止痉,平抑肝阳,有祛风通络的作用。所以当虚风内动的时候,其实无论是虚风实风,天麻都有作用。尤其是虚风的时候,用天麻效果特别好。所以现在很多老人,有眩晕的老人用天麻来做养生之品,是可以的。因为天麻确实有息风通络的作用。李东垣说的,天麻这个苗“谓之定风草”。什么意思?这个风一吹,别的草都倒了,天麻苗不倒,能定风。确实有息风的作用。所以大家看这个方名里面,半夏白术天麻汤,要用天麻。那么接着这个方用什么药呢?用黄芪。黄芪的量多少呢?半钱。我觉得李东垣用药,真佩服。一钱才3克,半钱是1.5克,就用那么少的药,当年的中医真是高人,就用这么少的药就见效,用黄芪1.5克,就是半钱。那么黄芪干吗呢?大家知道是补气的,补脾胃的。这里李东垣说,“泻火补元气,实表虚止自汗”。什么意思呢?补元气为什么泻火呢?是这样的,当你正气不足的时候,会有虚火。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虚火怎么办呢?李东垣他们的思路,这个时候你别觉得这个是实火就使劲给泻,实际上当正气不足,尤其是元气不足,我们脾胃之气不足的时候,人体会有火的表现,这个不是实火。大家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应该补元气补正气,把脾胃之气补足了,这个火自己就泻掉了,就消了。所以它这个黄芪,他说泻火补元气,这个这么理解大家才能明白。那么实表虚,黄芪固体表之气。那么他可能有自汗,因为脾胃不足,这个人平时会有自汗,所以把汗给止住,这是黄芪的用法。这个方子里加人参,加人参加多少呢?也是半钱,大家看李东垣用药真的很少。跟什么有关呢?当年确实是战争期间,到处打仗,老百姓很贫穷,用药多了,老百姓承担不起,这个药也没有。所以当时的医生练出来什么样呢?特别节省,用很少的药,把它研成粉末,用这个变成散去煮这个东西,是这样熬药的,能节省药材。我们今天条件好了,大家一拿了药,一大麻袋,然后去熬去,因为条件好了。过去逼着医生,必须用最好的药量你来治病。中国古代有这么几段时期都讲,把药给粉碎了去煮这个粉。那么人参他用了半钱,就是1.5克,人参是甘温的,也是“益气泻火补中”,他这个泻火也是这个意思。就是你这个元气、正气、脾胃之气虚了以后,会有点虚火。你把脾胃之气补足了,正气补足了,这个虚火自己就收回来了,就没了。所以他说叫益气泻火补中,这是人参。接着加白术,这个方子里面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白术用一钱,量多一点,白术干吗的?大家知道吧?白术补脾祛湿的,用来补脾,以补脾为主,兼有祛湿的作用。然后加苍术,苍术半钱,苍术干吗的?苍术祛湿的作用比较强。所以白术跟苍术放在一起,可以祛湿补脾胃。这是他的想法。然后接着干吗呢?接着用泽泻、茯苓,泽泻、茯苓都是祛湿气的。泽泻、茯苓各用半钱,都是1.5克。泽泻祛肾中湿气,茯苓泻脾中湿气,把这些湿气给去掉。因为什么?只有湿气去掉了,这个脾胃才能强壮,因为这个脾是讨厌湿气的,所以我们把土中的水去掉了,这个土才能干燥才能坚固。所以泽泻、茯苓是祛湿气的。然后方子里面还用陈皮,这个陈皮量多少呢?也是1.5克,是半钱。大家知道陈皮什么作用,可以行气理气。你往里补脾,我加陈皮以后,让你补得不滞腻,你能够接受它,把气机一边补一边给你理开。那么它有调畅气机作用,还有祛湿气作用。所以李东垣说“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可以升发阳气,因为橘皮的药性它是温的,理气的同时能够升阳气。用炒神曲一钱,这是调和脾胃的,能够消食导滞,你不是脾胃虚弱吗?我帮你一边补,一边消食导滞,往下给你顺一顺。然后用麦糵面,二钱。什么叫麦糵?就是麦芽,这个麦芽,麦糵面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在李东垣的书里面,经常出现麦糵面这样的用法,怎么回事呢?在他的老师,我前面讲过洁古老人张元素,他的书里面写过,说这个麦芽麦糵怎么用呢?他说你拿这个捣碎了,炒黄了,然后用这个面,用里面的粉来入药,这是他的用法。我们现在麦芽炒完以后,直接扔锅里,当年人家是给捣碎了捣细了,取里面这个面来入药的,所以这是更讲究的做法。这个炒神曲和麦糵面它俩有什么区别呢?炒神曲以消食导滞,往下消为主。但是这个麦芽,炒完了以后,再加上变成面以后,除了消食之外,还有补脾胃的作用。所以它叫“宽中助胃气”,现在我们经常这个麦芽生用,生用麦芽,它就往上走,药性往上生发,因为芽是往上长的,往上生发阳气。那么炒麦芽以后,气往下走,所以它有这个作用是什么呢?宽中助胃气,帮助胃气往下降。然后这个方子里面又加了干姜二分,很少一点量,干姜干什么呢?干姜是温中的,因为里面有寒气,温中的。加黄柏二分,黄柏也是很少很少一点。为什么呢?这个黄柏是用酒制过,酒制过就是把寒凉之气去掉一些,“以疗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五运六气,这一年冬天是少火在泉。所以人有点发躁,有点躁火。我加一点点黄柏,我来克制你这个躁火。所以我们平时如果用这个方子,黄柏根据情况,大多数年头,你可能不用,用不着用。那么这个方子就齐了。这个方子主要成分是补脾胃的,大家看黄芪、人参、白术、苍术,橘皮是调和的,然后泽泻、茯苓祛湿气的。然后炒神曲、麦糵面,就是麦芽面,这是往外消食导滞的。再加点干姜,给你温一下,黄柏清点热,然后配上半夏止呕,配上天麻息风。所以这个方子里边包含着二陈汤,去掉甘草就是了,半夏、茯苓、陈皮,再加上甘草,就是中医化痰的组方,叫二陈汤。这个方子里面的整个构成,比二陈汤要丰富得多。所以这是一个脾胃虚弱,引起了体内湿气重,化痰痰重,然后脾胃升降紊乱,导致痰湿往上走,浊音在上,导致了头晕头疼,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经典的方子。李东垣这个方子开完以后,后世跟着他学,基本上治疗这种病,全是以这个方子为基础的,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我讲的这些李东垣的方子不是简单的,大家看着好像医案里面,随便隐藏这么一个方子,这都是中医里面经典的方子,这是方子的源头在这呢。那么这个方子怎么样呢?把它给研了,给它弄碎了,我们有这个工具,给它来回碾,碾碎了以后,每服半两,按照前面说的比例,把药配好以后,碾成粉末,每次用半两,水两大盏,煎至一盏,就是把水煎成一半了,把滓去掉了,趁热喝它,效果怎么样呢?再服而愈。什么叫再服呢?古代说的再,就是第二次,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喝一次,再喝一次的时候,喝两次,这个病就好了。大家看李东垣治病的思路是特别清晰的,那么为我们后世的立法,也就是说,他碰到这种情况诊断出来是脾虚,脾胃虚弱导致的痰湿很重,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导致浊阴在上面,引起头晕头疼等等病,人家就立这个方子,这个方当时什么效果呢?喝两次就好了。所以我们后世,这个方广泛应用。各位跟大家讲,现代社会遇到了高血压患者,舌苔特别厚,舌头很胖,经常吐痰,痰是白色的,很肥胖等等这样的人,觉得体内痰湿重的人,我们现在中医还用这个方子,降血压效果非常好。这种血压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候是舒张压比较高。还有颈椎的问题,颈椎导致的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等,很多病症,现在也用这个方子,大家还在用李东垣的这个思路。甚至有大量的医学研究人员,大家说中医不搞科研,不是的,我们有大量的中医研究人员,就用这个方子做科研,就验证了它确实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如何能够把血脂的情况改善等等,有大量的论文实验研究,证明这个方子是有效的。虽然很多研究是用清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来研究,但是实际上那个方的祖宗在这呢,只不过清朝的方子比这个方子简单点而已。所以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古代这些名医,我觉得他们都是中医历史上灿烂的明星,这些人的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琢磨。很多东西,我们仔细琢磨,才知道里面真有道理。现代人的这些病,古人已经给你思考过了,我们如果能多学一点,多好的事呀。所以我每天用点时间跟大家聊一聊,大家听一听,如果每天听了觉得很有趣,跟朋友们分享一下挺有意思的,有点收获,这就是好事。各位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就讲到这。好像又讲半个小时了,这个课上的时间长了,我原来想每次讲十多分钟就不错了,一讲总是控制不住讲长,很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大家!上期回顾
一副药喝两次,严重的崩漏就这样治好了
补土派语音文字复习(←点击即可阅读)
语音文字◎罗大伦
编辑◎紫叶
罗博士新书上市啦!罗博士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