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急性缺血性脑血病的治疗方法


临床中经常有病人及家属问得了脑梗后什么治疗效果好?今天通过这篇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OR值?OR值(oddsratio)又称比值比、优势比。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病例对照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指标。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OR值等于1,表示该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不起作用;OR值大于1,表示该因素是危险因素;OR值小于1,表示该因素是保护因素。

Meta—分析目前所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中,最为有效的疗法是卒中单元(StrokeUnit),OR值达到0.71,其它依次为溶栓治疗0.8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0.95,和抗凝治疗0.99。

1.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加强住院脑卒中病人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2.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之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h内或6h内溶栓药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而溶解血栓的药。体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连锁反应,第一阶段为血浆或组织中激活剂的活化并转化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二阶段为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溶栓酶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纤溶系统各环节。纤溶系统由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酶原和抑制物组成。溶栓酶为促进蛋白溶解剂或纤溶酶原的直接激活剂(除链激酶外)。链激酶、尿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改善对凝块的穿透性,增加开通率,溶栓活力提高3~5倍。

溶栓药作用环节

3.抗血小板聚集治理,抗血小板药物是用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生长的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lIb/Ⅲa受体抑制剂(阿西单抗和替罗非班)。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

4.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干扰机体生理性凝血的某些环节,从而达到阻止血液凝聚的功效。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一、肝素钠,这种常用留置针的封堵;二、低分子肝素,有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等,主要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三、枸橼酸钠,这种临床上很少用,最常见的用于是血液滤过时,防止凝血;四、华法林,这个主要用于房颤、肺栓塞等抗凝治疗,服用它的时候要监测血凝;当然最近还有比较新的抗凝药物,比如利伐沙班、依杜沙班、达比加群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99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