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患友的家庭中医药调护


脑梗死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常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搐、语言障碍、吞咽和呼吸困难。常有脑压增高,血压增高或降低,重症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肺炎、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脂症、糖尿病、血粘稠度增高、肥胖及遗传、吸烟等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塞,

祖国医学称这类疾病为“中风”、“卒中”或“真头痛”,系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所致。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此类疾病病情多较重,预后较差,故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特别是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在发病后更应积极调养锻炼,尽可能恢复肌体健康。本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急性起病,发病2周以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等可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血压、心电图。

(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A、DSA或CTA、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二、情志调护

由于情绪过于激动、恼怒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所以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应注意保持心情平和。在疾病的恢复期,多数患者由于瘫痪在床或活动不利、语言障碍等,常悲观沮丧,心情烦躁,这时应注意转移其注意力,使其思想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可与之谈天、下棋、读书等,使患者心绪稳定,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积极致力于疾病的康复。

1.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解除患者因突然得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可采用释放、宣泄法,使患者心中的焦躁、痛苦释放出来。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多探视,多给予情感支持。

4.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三、起居调护

1.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

2.指导患者起居有常,慎避外邪,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勿努挣。

3.注意安全。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四、饮食调护

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素食为主,不宜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品。因晚上暴饮暴食易诱发中风,尤应注意;烈酒、吸咽或辛辣刺激之品如咖啡、浓茶、辣椒等可兴奋大脑,升高血压,应尽量避免食用。

中风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宜,急性发作期昏迷的患者应当禁食,如病者逐渐清醒,可鼻饲或口服全流或半流少渣饮食,如稀粥、绿豆汤、豆浆,并可根据季节选用一些果汁,如西瓜汁、梨汁、荸荠汁等,蔬菜可选用白菜、菠菜、芹菜、冬瓜、黄瓜等调配煮汤服食。恢复期,可进食半流低脂肪饮食,宜选用稀粥、面条、荷叶粥、赤豆苡米粥,并可配加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的肉类,如兔肉、蛙肉、鱼肉等,不论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均不宜食辛辣刺激厚味之品,并戒烟酒。

茶方一例:绿茶、槐花、菊花各3克,共置杯中,白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对高血压有头痛、眩晕等症者尤好,对中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脏腑昏迷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米汤、匀浆膳、混合奶等,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

五、推拿调护

推拿疗法是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辅助疗法,但病情重,神志不清,不能合作的患者则不适于推拿治疗。治疗部位多取胸腹部、上下肢、腰背部及头、面部。顺序如下:

1.患者仰卧,医者立于右侧。

(1)用单手掌从上胸璇玑穴至气海穴,轻抚几遍。

(2)用单手拇指或中指按、揉膻中、巨阙、中脘、建里、气海等穴。

(3)在胸部左、右乳中穴与膻中穴平线上,在腹部神阙、肓俞、天枢、大横各穴平线上,从胸部的右侧向左平推,然后经腹部由左向右摩挲回来,以上约进行3分钟,可宽胸利膈,疏理上逆横逆之肝气。

2.在患侧上肢推拿。

(1)扶起患侧上肢,用另一手由上而下轻抚几遍;

(2)一手握住患手,一手由上而下拿捏上肢一侧肌肉,两手轮流拿;

(3)一手扶患肢,一手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肩髃、臂臛、曲骨、少海、手三里、合谷等穴;

(4)一手活动腕部,一手在阳溪、阳谷、阳池、中泉、大陵、大渊、神门、内关、外关等穴处揉、按、拿、捏等;

(5)一手扶住患侧手指,一手在患指上进行轻擦、捻动、搓揉、弹、捊等。以上共约进行5分钟。

3.在患侧下肢推拿,注意要脱去厚裤。

(1)首先在下肢正前、两侧均由上而下平推几遍;

(2)用拇指在气冲、迈步、伏兔、足三里。解溪、冲门、血海、三阴交等穴上按压,不便于按的掐拿;

(3)在下肢正前、两侧以空拳、侧掌、空掌以及集束的五指进行扣打、拍打、击刺;

(4)最后轻扶几遍结束。约进行5~7分钟。

4.患者取俯卧位推拿。

在其背、腰部用常规捏脊手法推拿,重点按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等穴,约进行5分钟。在下肢后面推拿,手法顺序如前,重点按压环跳、风市、承扶、委中、委阳、昆仑、申脉等穴,亦进行约5分钟。

以上手法不必每次全做,可视具体病情适当选用,每次治疗时间一般在15~30分钟为宜。注意对关节发僵,曲伸不利的,不要用蛮力强拉,要耐心推拿,一次不行多次进行,使其慢慢恢复功能。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六、熏洗调护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2次或隔日1次。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七、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及早开展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反复宣教。

3.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八、导引调护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九、康复调护

1.安全防护: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陪同,防外伤,防跌倒,防坠床。

2.落实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肢体运动、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3.康复过程中经常和康复治疗师联系,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十、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珠珀猴枣散等。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十一、常用单验方

(1)蓖麻子适量,捣烂贴敷患部,左歪贴右,右歪贴左。适用于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者。

(2)秦艽10克,桑枝15克,地骨皮10克,炒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活动不利者。

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

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六)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干。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七)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习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ml以上,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每日2~3次。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八)言语蹇涩

1.观察患者语言功能情况,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开口说话,随时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尽量减少纠正,更不应责难,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对遗忘性患者应有意识地反复进行,以强化记忆。

3.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放松疗法、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及语言矫治等,初期可用手势或书面笔谈,加强沟通,进而从简单的字、音、词开始。鼓励患者读书看报,适当听收音机。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

(八)吞咽困难

1.协助医师进行吞咽试验以观察有无呛水、呛食等情况。

2.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3.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如采用改变食物性状和采取代偿性进食方法如姿势和手法等改善患者吞咽状况,一般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4.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5.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关闭电视、收音机等,指导患者进餐时不要讲话,防止误吸。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艾灸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2、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3、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4、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5、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熏蒸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南昌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stwl.com/nxrk/15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