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论文真实世界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成药使


收集:扎西

转换:俊霞

编辑:刘健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实践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radiculopathy,CR)中成药应用规律。方法:从年12月至年7月利用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CR临床数据,研究对象为中医院就诊的例CR住院与门诊患者。以使用中成药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复杂网络liquorice软件计算中成药与西药、中成药与外用中药制剂应用的关联频度和互信息值,并绘制复杂网络图。结果:中成药使用例数分析,排在前两位的中成药为瘀血痹胶囊、颈舒颗粒。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频次分析,颈舒颗粒与注射用腺苷钴胺联用频次最高,关联频度为,互信息值为.07。中成药与外用药物联合应用频次分析,痹祺胶囊与代温灸膏临床联用频次最高,关联频度为,互信息值为.76。结论:进一步证实中成药治疗CR患者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法。中西药联用、中药制剂内服外用联合在实践中应用广泛,联合用药的疗效、作用特点及安全性有待验证。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真实世界中成药联合用药复杂网络分析

颈椎病作为最为常见的骨伤科疾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radiculopathy,CR)约占所有类型颈椎病的60%,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CR的症状体征是颈肩部疼痛麻木酸胀,伴有呈现神经分布特点的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严重者可出现上肢肌肉的萎缩无力[2]。绝大多数CR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使症状与体征得到缓解[3],而药物口服是保守治疗的重要手段[4]。药物治疗CR在国际上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是中华千年文化流传凝练下来的瑰宝,且中成药是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成果,其临床使用规律在CR治疗领域具有很大研究和挖掘的空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研究多以病例系列报告、随机对照试验为主,而在真实世界中探究中成药干预CR的研究较少。真实世界研究早在年就被提出[5],其相较随机对照研究(RCT)具有病例覆盖面广,样本量较大,选择偏移相对较少等优势,使研究真实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真实世界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RCT研究费用高、外推性差、样本量小等缺点,丰富了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6]。本研究利用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HIS)数据,从临床实际角度出发,挖掘中成药与其他上市药物的应用规律,并为日后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

从年12月至年7月利用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CR临床数据,所有病例为中医院就诊的例CR住院和门诊患者。记录信息包括4个部分,病例基本信息、西医诊断、中医证型、医嘱记录。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专科专病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7],纳入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年龄≥18岁。患者接受中成药治疗,并有详细记录,排除混合型颈椎病(如神经根型与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等)。

1.3药品名称标准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8],将中成药、西药、及外用药物中同种药物不同规格及剂型的药物名称进行合并统一。

1.4中医证型标准化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9],其临床常见证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据此对中医证型信息进行标准化。

1.5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运用SPSS23.0软件分析应用中成药治疗人群的基本特征和中成药使用频次。利用liquorice软件分析全部患者中成药与西药、中成药与外用药应用的关联频度和互信息值,并绘制复杂网络图。

2结果

2.1病例信息

符合分析条件的CR患者共例。其中服用了中成药的CR患者有例,占总人数的30.89%(/)。其中男性患者名,所占比例为59.79%(/),女性患者78名,所占比例为40.21%(78/)。患者平均年龄为50.64±13.16,其中年龄在30-65岁的患者达到总数的84.02%。服用中成药的CR患者中属于气滞血瘀证型最多,有例,占90.72%,其次为风寒痹阻证11例,肝肾不足证8例,气血亏虚证3例,痰湿阻络证2例(表1)。

2.2中成药使用频次分析

全部患者根据中成药使用频率分析,中成药应用频次最高的是中瘀血痹胶囊例、颈舒颗粒例,患者使用率均超过半数;其次是金天格胶囊96例、颈痛颗粒82例、丹鹿通督片58例、藤黄健骨胶囊54例、痹祺胶囊51例。

2.3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分析

全部患者分析治疗CR相关的中成药和西药联用情况,颈舒颗粒和注射用腺苷钴胺联合应用的频次最多,关联频度,互信息值为.07;其次是腺苷钴铵与瘀血痹胶囊关联频度,互信息值;注射用盐酸川芎嗪与颈舒颗粒关联频度,互信息值.58;鹿瓜多肽注射液与颈舒颗粒关联频度,互信息值.54;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颈舒颗粒关联频度,互信息值.61;前列地尔注射液与瘀血痹胶囊关联频度,互信息值.29;注射用骨肽与痹祺胶囊关联频度,互信息值.51;注射用腺苷钴胺与颈痛颗粒关联频度,互信息值.80等,详见表3。

构建成复杂网络图后,其以颈舒颗粒、注射液腺苷钴胺两者联用为核心,发散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金田格胶囊、瘀血痹胶囊、鹿瓜多肽注射液等众多药物联用应用的网络分支(图1)。

2.4中成药与外用药联用分析

全部患者分析,根据治疗CR相关的中成药和外用药联用频次排序,痹祺胶囊和代温灸膏联合应用的频次最多,关联频度,互信息值为.76;其次是瘀血痹胶囊与祖师麻膏药关联频度,互信息值.15;藤黄健骨胶囊与代温灸膏关联频度,互信息值0.40;颈舒颗粒与寒痛乐熨剂关联频度,互信息值.10;元胡止痛滴丸与活血止痛膏关联频度,互信息值.29;颈痛颗粒与寒痛乐熨剂关联频度,互信息值.19;金天格胶囊与祖师麻膏药关联频度,互信息值.33;痹祺胶囊与祖师麻膏药关联频度,互信息值.98等,详见表3。通过构建中成药与外用药复杂网络图后,可见主要以寒痛乐熨剂为核心,配合颈痛颗粒、颈舒颗粒等,及活血止痛膏为核心,配合元胡止痛滴丸、跌打七厘片、七厘胶囊等药物的网络结构(图2)。

3讨论

中医药在CR中研究很多,且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同,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现代化产品因服用简便、易于携带,在CR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服用中成药的CR患者以中青年为主,这与现代化的工作生活使CR发病出现年轻化有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R患者以疼痛为主要就诊症状,同时,本研究中服用了中成药的患者绝大多数CR属于气滞血瘀证[10]。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痹症”范畴,“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类证制裁·痹症》:“正气为邪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外邪侵袭,闭阻经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

痛、酸胀、麻木,或肢体活动欠利。

中成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瘀血痹胶囊、颈舒颗粒和颈痛颗粒使用频率最多,这符合CR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特征[11]。瘀血痹胶囊的药品说明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疼痛症状,而未明确指出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临床CR治疗中应用较多的原因可能与该药物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也能改善CR疼痛的症状有关。而关于瘀血痹胶囊治疗CR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少,故瘀血痹胶囊对CR的作用研究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此外还能发现,具有补肾健骨止痛功效的金天格胶囊、藤黄健骨胶囊在CR中也有所应用。对于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导致邪停经脉;或病久致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症候的患者,治疗上配合补肾益气止痛的原则,也能起到良好效果。此外,颈椎病属于骨与关节病变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CR患者脊柱及四肢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不单体现于颈椎,在负重较大的腰椎和膝关节上也会发生,故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伴发有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或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也会合并使用丹鹿通督片、痹祺胶囊等药物。

从中成药和西药联用的网络分析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成药颈舒颗粒与腺苷钴铵的联用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应用较为普遍。颈舒颗粒中的三七、川芎、红花能活血化瘀,配合当归补血以活血,桂枝、天麻温经通络。相关研究报道颈舒颗粒对于气滞血瘀证型CR有较好的效果[12],并且配合针灸、手法和理疗等手段能提高疗效[13-15]。腺苷钴铵作为氰钴型维生素B12的活性辅酶形式,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是形成神经鞘脊髓纤维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因素[16]。两者联用能减少CR的疼痛麻木症状,促进受损颈神经根的修复。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可抗血小板聚集并解除血小板聚集状态,从而发挥抗栓和溶栓的双重作用;前列地尔能够使神经细胞环磷腺苷增加,肌醇含量及酶活性提升,使神经内膜血流量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患者神经营养得以改善,并促进神经髓鞘卵磷脂的合成[17]。同时,前列地尔能够提高提高脊髓和外周神经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对血液流变学加以改善使外周阻力得以降低,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18],进而使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两者与颈舒颗粒配合能促进神经根局部的微循环,有利于致炎因子的代谢,加强中成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鹿瓜多肽注射液为促进骨与关节代谢的药物,同时能缓解炎性反应的破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血供,其中的甜瓜籽提取物还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达到减少颈神经根疼痛的作用[19]。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为减轻水肿和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稳定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增加耐缺氧能力,稳定细胞膜,消炎,抗渗出,对神经组织有保护和治疗作用[20]。且在治疗CR的临床研究中,七叶皂苷钠能明显减少患者疼痛麻木的症状[21;22]。故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对CR患者能有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从网络图中活血止痛膏可发现与较多中成药联用,活血止痛膏具有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的功效,能促进骨骼肌中Ⅱb型MHC的mRNA表达,并降低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23],故可改善CR患者颈部肌肉疼痛、僵硬受限的症状,这与CR气滞血瘀证患者疼痛的临床特征也有密切关系。同时中成药与外用药联用关联度最高的是痹祺胶囊和代温灸膏,痹祺胶囊能益气养血,兼顾活血止痛,多个研究报道其能明显减轻疼痛症状,促进颈脊神经修复[24;25]。代温灸膏有温通经脉、散寒镇痛之功效,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26]。两者配合使用针对风寒湿邪致气血经脉瘀阻的项痹,可起到明显疗效。因此外用药和中成药的联合使用,彻底贯彻了中医骨伤科内外兼治的原则,全身到局部,提高了CR临床治疗的效果。

4小结

综上,临床中多数为气滞血瘀证CR患者,故CR的中成药的使用以及与西药、外用药的联合应用,基本遵循活血化瘀止痛的原则,同时兼有益气补肾,散寒通经。此外,部分药物的说明书并未明确将CR作为适应症提出,但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在治疗中使用频次较多,该情况为超适应症用药还是CR潜在用药指征的扩展,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颈椎病患者的合并症复杂,导致其联合用药较多,仅依靠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中成药治疗CR的常见联合用药方案不能作为有效、可靠的标准,还需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合理的判断。

HIS是针对医疗服务设立而并非是为科学研究开发的,其数据需标准化后才能被利用,在真实世界中还存在部分信息的缺失,且混杂因素较多可能影响分析结果,但只要数据选择正确规范的处理方法,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限制问题[27]。本研究对真实世界中CR中成药联合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提供一定思路,同时本研究团队今后应增加与CR相关的结局指标,并观察药物联用的安全性,使真实世界中CR相关的研究结果更加完善。

[注]更多信息和参考文献均略,需要者请与编辑联系。

作者简介:

唐彬1,2,魏戌1**,高云3**,谢琪4,朱立国1,张兴平1,高经纬1,银河1,蔡静怡1,董永丽1,王浩1

(1.中医院北京;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3.中医院北京;4.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本论文刊登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综述)

通讯作者:魏戌,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骨退变与骨代谢疾病的中医防治、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高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骨伤科临床应用与中医药信息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rk/52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