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观点天台话角公是纪念葛玄


天台话"角公"应为"葛公"

春天花开过后,有一种野果满山遍野,红红的小果,大家都喜欢摘来吃,它就是天台人经常写成的“角公”。“角公”是天台人叫的土名,其实它是一种野草莓。这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春天开白花,花落不久果实就由青转黄,由黄转红,红了的才成熟,红得发紫的最甜。由于太好吃,所以虫子也特多,所以采摘的时候就要拣光洁没有虫子吃过的挑选。

摘“角公”,伸出手去可要小心了,因为在红果和绿叶间,有一种小刺。那刺虽然不长,但显刚劲,你要是不小心,毛手毛脚,它准会给你不客气,拼命给你一刺。刺着了,那痛啊,会让你忙着用嘴吸、急得用舌舔:难受!所以,摘“角公”也要讲究学问、也要注意一个“巧”字。

我们在山上往往是边摘边吃,吃不及的还用草丝串连起来,长长的一串串,如红色的佛珠,煞是好看。记得儿时,父母从田野回来,摘回来一斗笠的几枝“角公”(整枝带刺,不好拿,就插在斗笠上)给我们,算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了。

那时候,得到父母送的几枝“角公”一般还舍不得吃,碰上几个小伙伴,还拿出“炫耀一番。”“角公”比现在大量种植的草莓要好吃得多。叫了这么多年的“角公”,小编在想,为什么叫“角公”呢?经小编搜集资料后方知,原来“角公”应当是“葛公”,谐音而成。

"葛公"的叫法来历

  “角公”是天台人对蔷薇科植物覆盆子、蓬蘽等的方言称呼。外地也有这种植物,但天台人为什么叫“角公”(葛公),说来还有一段民间故事。“葛公”与葛玄(天台人叫他葛仙翁)有关,葛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

  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他的足迹遍及天台山,“葛仙茗圃”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对此,唐代的《天台记》,以及明、清《方志》中多有记载。宋代白玉蟾作《天台山赋》:“释子耘药,仙翁种茶”。

  传说,有一年的春季葛玄重来天台山,看到华顶山下的村庄里有不少人脸色发黄,有气无力,他断定村民得的是肾病,但手头没有治疗的药,葛玄抬头看到漫上遍野的野果,当即自己动手并动员村民采摘,然后晾晒,等果子干后葛玄放入锅中加水煮,每天熬汤给村民喝,几天后,村民的毛病好了,人也精神了,没多久,葛玄悄悄离开。

  从此,村民们知道这种野果可以熬汤当茶喝治疗肾病。但村民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为了纪念葛玄,村民们就把这种植物叫做“葛公”。从此,“葛公”这个名称就在天台叫开了。而后因为“葛公”、“角公”音相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天台人谐音叫成“角公”了。

"葛公"与“蛇缪”区别

“葛公”(天台人也叫“角公”)其实学名叫蓬蘽lei),各地有叫刺莓、刺泡儿等。蓬蘽是蔷薇科悬钩子属,这是一个大家族,它的果实基本都能吃,藤本植物。蓬蘽的果实中间是空心的,一般生长在田野、荒地、丘陵、路边等,花白色,叶子是复叶,一般3~5片小叶,小枝上还会有毛。

《本草汇言》:"蓬蘽,养五脏,益精气之药也。此药虽养五脏,充足在肝,但肝主发生,又主疏泄,倘服食过多,性味有偏,发生急而疏泄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体矣,慎之慎之。"说明了“葛公”也不能多食。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野果和“葛公”相似,天台方言叫“蛇缪”(也叫大蛇角公),学名叫蛇莓。比较而言,“葛公”长得比较高大,开白花,茎上带刺;“蛇缪”是贴着地生长的,开小黄花。而且,一个是甜蜜貌美小鲜果,一个是苦涩丑陋老毒物,作为吃货和颜控可千万别搞错了。

“蛇缪”也是一种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疚、收敛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伤,敷治疔疮等;并用于杀灭孑孓及蝇蛆。性微寒,味甘、酸;花果有小毒。话说是药三分毒,因此采摘时请亲们不要搞错唷!

上图为“蛇缪”,下图为“葛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rk/6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