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的辛洪亮副教授课题组利用苯硼酸酯接枝葡聚糖(PHB-Dextran)聚合物囊泡作为核芯,表面覆盖脑缺血归巢肽SHp修饰的红细胞膜作为外衣的“核-壳”型仿生智能递药系统,装载PSD-95拮抗剂NR2B9C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在大鼠MCAO模型上验证了该智能递药系统能有效缓解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著名期刊ACSNano上,该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吕伟和徐剑培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的辛洪亮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脑卒中(stroke)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高”的特点。临床上大约87%的脑卒中是由血栓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然而,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药物非常有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FDA批准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唯一治疗药物,但存在溶栓时间窗窄、脑出血风险大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缺点。虽然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如火如荼,但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神经保护剂批准进入临床使用。基于药物递送系统的输送策略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带来了曙光。然而,从药物递送设计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设计和开发具有理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智能药物递送载体,例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长循环时间,对缺血部位有特异性靶向能力和良好的药物释放可控性等。
基于此,南京医科大学的辛洪亮副教授研究团队开发的“核-壳”型仿生智能递药系统利用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过表达的ROS微环境作为智能“释药开关”,以载神经保护剂NR2B9C的苯硼酸酯修饰葡聚糖(PHB-Dextran)聚合物囊泡作为核芯,表面覆盖脑缺血归巢肽SHp修饰红细胞膜衣壳。该系统通过红细胞膜上“别吃我”信号分子CD47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增强了免疫逃逸能力,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在SHp缺血归巢肽作用下靶向缺血损伤区域,继而在ROS刺激响应下快速释放NR2B9C而修复神经元。该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智能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纳米递药系统在脑部疾病应用的发展。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经费的资助。
该论文作者为:WeiLv,JianpeiXu,XiaoqiWang,XinruiLi,QunweiXu,HongliangXin
原文(扫描或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rk/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