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范芮菱石小宏
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医生的风采,感谢医生的贡献,从8月6日起,由四川省卫健委宣传与健康促进处、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主办,医联支持的“医患间的感人故事”有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目前已经收到了众多投稿。
医患之间到底有哪些感人故事?又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网友们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有哪些想说的话?四川日报全媒体将陆续推出部分征文作品,与大家分享。
目前,征文还在进行中,欢迎继续来稿。
志愿逆行,健康万家
作者:张悦
我的老母亲住在四川成都,她本来身体很硬朗的,这些年却逐渐得了好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需要长年打针吃药,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好在医院,医生水平高,护士很和气,药品也很齐全,且价格实惠。母亲只须带上医保卡,就能看病拿药,解决三病两痛,且支付方便,刷卡就行。医院宗旨是心系老百姓,精心为病人服务,母亲也非常信赖这些医生护士,医院的一名忠实的“拥趸”。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袭,在这场突发的灾难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疫情之下,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强势逆行,真正做到了心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之群众所想,在紧急情况下,为病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病患者提供了救命的药品,让他们在这场灾难面前,感受到了温暖。
疫情之初,形势严峻,母亲独居在另外一个社区,我曾给了她几个口罩。后来,所有的药店的口罩都销售一空,再也买不到了。
作为儿女,我心急如焚,但由于住在不同的社区,根本不能去给她送粮食。虽说她自己可以去买点东西,但没有口罩,风险巨大,万一染病怎么办?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当时有报道说,新冠病毒肺炎老年人易感,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如感染,死亡率更高。万般无奈之下,我好不容易联系上母医院,反映了独居老人无口罩不能出门买食品的情况。但是鉴于疫情期间,医院的工作千头万绪,恐怕没时间管这种小事,我焦急地等待着、期盼着。
仅仅过了一天,母亲给我打来“报喜”的电话,才让我如释重负。原来,对于母亲没有口罩的情况,医院很重视,特地在非常紧张的库存中挤出五个口罩,一名护士不顾风险,专门跑了一趟,为母亲送上门来,而且是免费的。母亲千恩万谢,那位护士却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匆匆离开了。母亲终于可以戴上口罩出门买东西了,我们全家都由衷地感谢,遗憾的是,母亲没来得及问一问这位好心人的姓名!
又过了半个月,形势愈发严峻,所有的居民,除政府、社区等防疫工作人员、志愿者外,一概不得出入小区。而母亲又遇到了新问题,因为谁也料不到疫情防控需要这么长时间,现在她的药品也开始“告急”了。母亲患有高血压、脑部缺血、缺氧等顽疾,如无药品,可能会导致头昏眼花,四肢乏力,忧虑失眠,更严重一点,我们都不敢想象了……走投无路之下,我犹豫再三,又拨通了医院的电话,紧急向他们求助!
本来,我只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毕竟,依目前的形势,缺医少药的病人太多了!医院也忙,以疫情为重,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呀。再说,非常时期,医院有没有这些药呢,人家也没有上门救助的义务呀!
一天过去了,没有音讯。又一天来临了,一上午,我都翘首以待,依旧没有动静。就在我要完全失望的时候,母亲在中午时分打来了电话。她欣喜地告诉我,医院派人来把她的医保卡拿去了。看来有希望,我祈祷着。果然,当天下午,母亲又打电话来报喜,一位医院的志愿者送来了她需要的地平片和血塞通等药品。母亲表示感谢之余,也关切地询问了上次送口罩来的护士哪去了,在忙什么。对方说,是去别的地方送药去了,现在疫情到了最吃劲的阶段,医院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都坚守岗位,保障供给,还为一些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人送药上门呢。母亲嘱咐她一定要注意防护,保重身体,还问她的姓名。她答应一声:“谢谢关心!我呢,医院志愿者!”说完,匆匆离去了……
要感谢医院,尤其要感谢广大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她们的坚守履职与无私奉献之举,值得大力表彰和赞扬。只可惜,我们至今不知道她们的姓名。
在年8月19日——第3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笔者特地讲述以上的感人的健康生活小故事,并代表我的母亲,我的全体家人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最诚挚的感谢,以此传递和彰显在这场伟大的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战疫”中,他们救死扶伤、勇敢战疫、甘于奉献、敬佑生命的正能量!
用爱关怀用心温暖
医院肿瘤科吕昌瑾
清晨,微微抚颊的风儿,拂去了人们滞留的那丝丝慵懒;来来往往的车流,唤醒了城市的夜眠;路旁叫卖的小摊,引诱了不少人驻足排队;枝头雀儿的晨歌,树上残留的黄叶,地上冬意的冰凉,还有那久违的几缕凑热闹的朝阳,都来想来点缀一下这座城市。
像往常一样,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看时间,换了衣服,开始交班。重复的动作,重复的节奏,唯独值班人员交接的内容,诉说了昨晚的不同。交完班,医生开始去查房,护士们也开始了自己工作,护士长此时的叮嘱护士的话语让我不经意的抬头听了一下:“主任等会儿去看XX号床的病人,你跟过去,看看有什么叮嘱”。寻声望去,一位年迈的大爷躺在病床上,主任过去的时候,他紧紧抓着她的手,岁月的脸上突然绽放出那种内心深处见了老朋友的一样的笑容。我很诧异,向旁边的一位年长的护士姐姐询问:“朱老师,这位病人是不是主任朋友啊?”,“这位大爷是个老兵了,退伍军人,得了慢阻肺,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还有些老年痴呆,在以前我们科室还没有成立之前就跟主任,在她那儿接受治疗,有些惊奇的是,我们好多人从以前到现在也都跟他接触过不少次了,他都记不住,唯独记得主任,一见到主任他就像瞬间见到了亲人一样,还有点像小孩子,主任说的什么估计他都不知道,就那样傻傻笑着的点着头,你别说还有点可爱,哈哈……”朱老师向我说道。我也被她的笑容感染,不自觉的笑了起来。
望着他牢牢握着主任的手,仔细的听着主任嘘寒问暖话语,向主任描绘着自己的故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的旅途不在乎终点,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位大爷,一位退伍军人,历经沧桑,历经风雨,旅途之中充满了风景,背上的行囊塞满了故事,现今的他,仍然继续行走在他自己的人生的旅途之中,脸上开心的笑容也显现了他在路上看风景的心情。努力拼搏着人生的每一秒,享受旅途以及现在的每一秒的曲折与喜悦。
此时,一缕阳光穿过冬日的残叶,洒在病床的窗台上,明亮,没有触摸也能感到那柔暖的温度。
恩人
医院黎凡
那一天我值班,产房的办公室门口来了一位长头发的中年女人,向我咨询孩子出生证明补办事宜。
突然,她紧紧盯住我,问:“你是不是黎医生?”
因工作关系,人家认识我而我不认识人家是经常发生的尴尬事。我习惯性地歉然微笑,问:“你是?”
她一拍巴掌,兴奋地说:“哎呀,我终于找到你了!在住院部我生孩子时大出血,差点死了,是你全力抢救我才活过来的。后来我到住院部去找过你,没找到,原来你到门诊部了。十一年了,我一直都记得你的样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助产士,她去找“黎医生”,怎么会找得到呢?我说:“产科搬到门诊部,都10年多了呢。”
她很激动,拉着我的手说:“黎医生,你救活了我,我又多活了十一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她的情绪感染了我,我用力回握着她的手,说:“是你好人好报,命大福大呢!”
她眼圈红了:“你真是个好人!”因我上班忙,她怕耽搁我,连声道谢后挥手告别。
大约半个时辰后,她又来了,提着两大包水果,站在办公室门外大嗓门喊:“恩人,恩人,我一定要表示一下我的感激之情。”
这让我很意外,又感动不已!在产科,因喜得贵子买鲜花水果致谢医务人员的情况并不罕见,罕见的是时隔十一年之久还前来致谢。我仅仅是做好了份内之事,她却将我放在“恩人”的高度铭记于心。当时是什么情形,我记不得了,产后大出血来势凶猛,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够阻止掌控的,所以说,她想要感恩的对象,不是“黎医生”,而是当时包括“黎医生”在内的整个救护团队。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这句话让我思绪万千。当今社会,医患之间早己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和尊重,突然听到这句话,让我有受宠若惊之感,终是有人懂得我们的好,明白我们的良善真知。媒体报道的伤医杀医事件,的确让人愤怒,让人寒心,但那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个案而受伤地收敛起天使的翅膀,不敢飞翔。
其实,她也是我的恩人啊,她贮存了十一年的感恩之心,让我有了強烈的幸福感。这幸福感来缘于被爱,被需要,被尊重,猛然唤醒了我蛰伏麻木的工作激情。它提醒我不忘救死扶伤的初心,有责任将工作干得更好一些,再好一些。我是如此平凡,愿望亦如此简单:不图回报,只求每一对母子平安。
我的生命因你的驻留而温暖,感谢你,恩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bb/1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