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体位性低血压的病例分析二


患者张某,年5月12日早晨8点驱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当时昏迷,由他人急呼“”医院,完善相关检查。颈椎MRI示:C4椎体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头颅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14日行“颈部内固定术”术后双乳以下感觉消失,四肢活动不利。二便不能,留置导尿管。既往体健。

专科检查:徒手肌力检查:左侧屈肘肌3+级,伸腕肌3-级,伸肘肌3-级,中指屈肌2-级,小指外展肌1级;右侧屈肘肌3+级,伸腕肌4级,伸肘肌3-级,中指屈肌2级,小指外展肌1级;双下肢关键肌均为0级。坐位平衡1级,站位平衡0级。日常生活能力:重度依赖。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50mmHg,舒张压40mmHg。呼吸功能差,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无压疮。电动起立床下,40°开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缓慢降至30°可缓解。在下肢智能反馈起立床下可升至80°。

治疗

1、分析

患者于颈部内固定术后15天开始抬高床头至今,体位性低血压一直伴随着病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分析可得:①神经源性因素:主要是因为脊髓的损伤可导致交感神经正常传出通路的中断。②血管源性因素:患者长期处于卧位,四肢活动不利,肌肉张力及肌力都处于迟缓状态,这主要是由患者的血液在周围静脉淤积引起进而导致回心血量的减少。③心源性因素:主要由于长期卧床造成心脏低做功状态。④体液因素:主要与升压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2、治疗方案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绝不是单纯将血压升至正常水平而施加的各种治疗方法,他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为目的的综合治疗,这里主要介绍一些非药物治疗。

①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 2次/天,每次持续15-20分钟。可以增加回心血量;

②坐位训练在靠背倾斜角度可调的高靠背轮椅上练习,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上肢动作,每次持续1-2分钟,提高躯干的控制能力;

(普通坐位)

(肩抬举坐位)

③上肢肢体康复器训练患者坐在轮椅上,双手主动进行功率车,每组20圈/组,3-5组,增强上肢关键肌肌力;

④推滚筒训练患者坐在OT桌旁,双手叉握上肢伸展,身体向前推动滚筒,增加腹压,进而使回心血量增多;

⑤仰卧位翻身训练主动翻身训练是在头及上肢的引导下带动患者的躯干及下肢,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整体的控制,也能诱发躯干及下肢肌力。

注意:训练过程中多询问患者的感觉,若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缓慢降低重心,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训练。

参考文献

1.体位性低血压的研究进展[J].王占成,姬文慧,方宁远.上海医药.(19)

2.脊髓损伤后的体位性低血压[J].王一吉,周红俊.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03)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stwl.com/nxbb/16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