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脑血管疾病概述及康复治疗


精神分裂抑郁症和抑郁症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yiyuzheng/17837.html

脑血管疾病le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

CVD发病率为(~)/10万,患病率为(~)/10万,死亡率为(50~)/10万,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脑卒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

(一)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常用的临床分类方法有:①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将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过24小时者称为脑卒中。②根据发病机制脑卒中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

(二)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

1.病因许多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系统病变均与CVD的发生有关,其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血管壁病变: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其次为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动脉炎,以及先天性血管病各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2)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瓣膜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

(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脂血症,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以及凝血机制异常,特别是应用抗凝药、服用避孕药物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4)其他病因:各种栓子引起的脑栓塞、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部分CVD患者的病因不明。

2.危险因素许多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些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和酗酒、高脂血症等。其他还包括体力活动波少伏食(如盐及肉类、动物油的高摄入)、肥用、药物灌用、口取造药等、以家他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也有些危险因素如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和卒中家族史是不可干预的。

康复治疗:(1)急性期:病后数日,以急诊抢救为主。如果患者神志清醒,病情无进展,应尽早康复治疗。1)预防并发症:可采取定时翻身(一般每2h翻身一次)或使用翻身床、交替充气床垫等措施来预防压疮;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经常活动肢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2)预防关节挛缩、变形: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肢体水肿;被动活动瘫痪的肢体可以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可预防异常模式的发展。

(2)恢复期:急性期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即可进行功能训练,恢复期一般可分为迟缓性瘫痪期、痉挛期和改善期。1)迟缓性瘫痪期:BrunnstromⅠ期,治疗重点是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2)痉挛性瘫痪期:即BrunnstromⅡ、Ⅲ期,治疗重点是缓解肌痉挛、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3)运动控制改善期:BrunnstromⅣ、V期,治疗重点是进一步降低肌痉挛,恢复正常的肌张力,促进肢体的选择性运动,改善运动的协调和运动的控制。运动控制的训练根据正常的运动发育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从翻身一坐一坐位平衡一双膝立位平衡一单膝立位平衡一坐到站一站位平衡一步行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行。

(3)后遗症期:发病2年以后进入后遗症期。1)继续进行恢复期的各项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改善功能或防止功能的减退。2)充分利用残余功能,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周围环境条件以适应残疾,争取日常生活在最大限度内自理。对功能恢复很差者,重点是发挥健侧肢体的代偿功能。4)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功能。5)如果有可能,对家庭和居住的小区环境做必要的改造。6)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分享是一种美德,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分享健康给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和谐,所以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希望您可以点击右上角把它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当中,或者给到您指定的某一个人都可以,您关心谁就把健康知识分享给他,谢谢!

官方邮箱:xxjqkfyy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bb/38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