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亮叔起床以后经常出现头晕目眩、眼前发黑的问题,就连双脚也变得软弱无力,整个人都站不稳。到医院求诊,经过体检后,医生表示这些常常都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到底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哪类人群?又有何方法能够帮助老人减少此类情况的出现?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到有关专家。
血管弹性减弱是主要原因
广州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士超表示,由于老年人的心脏和血管系统逐渐硬化老化,血压容易升高。动脉硬化后,血管的弹性也逐渐减弱,当其体位突然变化后,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脑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临床上,体位性低血压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生理性及病理性。出现生理性体位性低血压者,65岁以上人群约占10%~15%,75岁以上人群可占30%~40%。此类人群大多数平素体质虚弱,但通过临床检查则并无明确的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或者贫血等器质性疾病。
病理性体位性低血压者,则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相应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可使老年人出现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会损害位于颈动脉窦处的压力感受器的敏感度,还会影响到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患者突然起床或站立时,易于发作病理性的体位性低血压,并伴随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
四招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呢?王士超认为,以下几个方法,可供老年人参考,个人的具体效果如何请咨询您的主诊医师。
起身动作要缓慢为了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老人在站立或起床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尤其在服用降压药之后,老人应尽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站立之前翘脚尖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如翘脚尖(即足背的向上勾起动作)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增高血压。方法:将双膝自然伸展,脚跟着地,脚尖最大限度地勾起,脚跟往下往远蹬,用力做绷脚的动作,反复做15~20次,然后再站立。
避免长时间站立老人应该避免长时间站立,否则会使双脚的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影响血液的回流,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睡眠时适当垫枕头老人在睡眠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把枕头枕高,比如可以将头部抬高15厘米左右,这样做是为了有助于保持脑部供血的充足。但是有颈椎病的人群需要个体化调节枕头高度,建议选择元宝型的记忆枕。
本文已在《老人报》.8.3第5版发表记者陈晓琨通讯员锁卓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mx/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