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这两天,春色更酽。太姥山主峰的树木,大量发出了新芽,从原来深绿的底色上,冒出了一丛丛的嫩梢。好似在山峰墨绿色的衣服上,点缀上了一颗颗鹅黄嫩绿的明珠,阳光照耀下,璀璨娇艳,春深似海。远远望着它,辛大人的诗句便浮上心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福鼎的春茶季就要结束了,今天,李麻花已经去了武夷山。这是村姑陈的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稿件了。从年3月5日起笔写第1篇,到今天,第47篇。整整1个月零16天,整整47个日夜。4和7,都是我的幸运数字,用它们来做这部呕心沥血的春茶笔记的结尾,再适合不过。这47天,横跨了福鼎白茶的整个春茶季。从平地银针的采摘、交易,到高山茶的采摘伊始。从倒春寒,到两次降霜。从荒野茶的采摘,到台地茶。从管阳、到磻溪、到点头、到白琳、到太姥山。村姑陈走遍了福鼎的产区,走遍了太姥山的各个角落,看过了各种天气下的日落。我在迷雾里为茶树吸氧而惊叹过,我在移植荒野茶树的汽车后面跟踪过,我在艳阳下陪着老阿姨一起采茶过,我在荒野茶园里为茶芽抽长没人采而心痛过。曾经,我觉得我已经很懂白茶了,甚至骄傲地以为,在白茶这本百科全书里,我是读得最透最全最详细的。然而,这47天的春茶季笔记,让我更近距离地走进了福鼎,走进了福鼎白茶园。我才知道,原来,我对它的了解,仍然太浅薄了。当我日日行走在这片大地;当我日日抚摸茶园里的茶树;当我和茶农一起抖青、摊晾、晒茶;当我亲眼目睹茶农为了省车费中午坐在树下啃一块干馒头;当我在茶叶交易市场看到老爷爷采的茶等级不高无人问津......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涩意。人和土地的亲情,没有科学理论可解。唯有一个词,叫做“热爱”,稍可释怀。有人说,陈,在福鼎白茶的推广上,你有功。我汗颜,我一个小姑娘,哪来的功?成就感,倒是有一点。这47天来,有好多小陈茶事的茶友,在村姑陈文章的感召下,千里迢迢,来福鼎旅游、寻茶。在他们的朋友圈,在他们的私信聊天里,我知道他们来了,他们因我而来,他们因我笔下的太姥山和福鼎白茶而来。我知道,在街头巷尾,宾馆饭店,那些比去年春茶季更多的操着外地口音的人里面,有你们,有我的读者。然而,我没有去见你们。我只是怀着偶遇的念想,想象着,我们可能邂逅在街角,在茶山,在超市,在饭店....在擦肩而过的某一个瞬间,我想起,哎,这是我的茶友,我看过他的照片。这种隐秘的情愫,就让它一直保留下去吧。成为我们之间会持续发酵的荷尔蒙。有些茶友来约,陈,我到福鼎了,我们见一面吧。我一律狠心拒绝了。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与人的缘分,自有天定。该见时自会见,不该见时,又何必勉强。我知道你,你知道我,便够了。兴许,我们曾经在同一桌喝过茶,甚至,你还喝过我亲手泡的茶。也许,我们还就同一种茶的口感交流过......是不是惊讶于我为什么认得你?其实,我不曾见过你,但我认得你,是因为我听得出,你的观点,来自于我的文章。这便是我写作的动力,最大的自豪感来源。在这个春茶季的系列文章里,有知识,有干货,有第一手资料,还有我的思考。如果你们喜欢,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希望能带给同行们启迪,带给看官们新的内容。也希望抛砖引玉,引来行业内的思考和讨论。如果有可能,村姑陈会把它变成纸质的读物,散发着墨香,放到列位看官的手上。村姑陈的春茶笔记结束了,但春茶季还在继续,到五一前后,才会真正结束。我就要下山了,过几天,我的茶,也会陆续下山。大家的茶,也会陆续送到大家的手上。请大家慢慢喝,慢慢品,福鼎的春天,温润的、芳香的、鲜香的江南春天,便会绽放在你的茶杯里。你们收到茶的时候,也许,我正在武夷山,在另一座山坑里,看茶农采茶。当然,如果你们到武夷山来,看到一个晒得黑黑的,瘦瘦的,高高的女生,请不要上前相认,那不是我,是李麻花。《红楼梦》里小红说,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宴席。然而,从小到大,村姑陈最不喜欢的就是离别。今天的这篇春茶季告别文章,写得几度停滞。然而,终于写到了结尾。太姥山上的风起了,晚霞行千里,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下一次再来,也许是五一之后,也许是六月初。总之是一个起风的日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祝愿每一个小陈茶事的读者,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春天,都拥有繁花似锦的生活。你们的朋友:村姑陈年4月20日,于太姥山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1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