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之体位性低血压
典型症状
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
体位性低血压好发于老年人群,而老年人群中脑卒中患者发病率有较高发病率,因此卒中患者更应该注意防治体位性低血压。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虚脱,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危害
脑卒中发生与血压波动密切相关,体位性低血压是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脑卒中急性期防止体位变化所致血压波动对再次复发脑卒中极为重要。
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
目前,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体分为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病因和以末梢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为病因,以下因素也可能与病因有关:
(1)神经源性因素
(2)血管源性因素
(3)心源性因素
康复训练中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
(一)体位性低血压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T4以上)康复训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受伤早期常伴有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它是妨碍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体位性低血压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位性低血压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血流调节的药物来实现的。(2)电动起立床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每日抬高床头,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的适应,但由于患者双下肢仍置于床头,相当一部分血流仍滞留于腹部以下部位,由坐到站时,血流涌向扩张的下肢静脉血管床,易再次出现低血压及脑缺血症状。使用点动直立床时,患者躺在倾斜台上呈一直线,患者的耐受程度,在患者刚好出现症状的临界度上调整,日趋接近直立姿势,从而克服体位性低血压。
(3)压力治疗:分别用弹力绷带,弹力袜,紧身衣以及穿戴充气压力来治疗体位性低血压,但要注意的是外界施加的压力一定要适中才能起到作用,过紧会阻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太松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对治疗师和压力衣的制作者的要求较高。
(4)手法治疗:传统的手法治疗主要还是从促进下肢的静脉血流的康复来考虑,利用由下而上的向心性运动,拍打,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改善患者的脑部供应,治疗师必须在患者站立的过程中不断拍打患者的下肢。
(二)对于康复训练中其它类型患者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也可进行摇床抬高训练,方法为从15-30度的摇床角度开始,根据血压情况和患者症状逐渐增减角度,过程要循序渐进。也可在患者摇床训练前进行一段时间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可在患者下肢进行自下而上的向心按摩,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除上述方法外也可让患者在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时屏住呼吸,进行憋气训练,为了方便观察患者是否屏住呼吸也可先让患者鼓起肚子后进行憋气训练,此方法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原理是憋气会导致缺氧,大脑会以为处于缺氧环境,于是通过加快心律升高血压以从肺部更高效率地获得氧气,从而使血压升高。
康复训练中体位性低血压处理预案
1.康复治疗之前进行血压的测量。
2.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及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即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从而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3.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刻将病人抬放在空气流通处,或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
4.严格筛选。进行电动直立床训练及下肢机器人训练的病人。
5.进行站立训练时,遵循康复治疗的循序渐进原则。严禁长时间站立。
6.治疗时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并观察患者面部表情。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赞赏
长按白颠病初期白点图片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