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晕晕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m.39.net/pf/bdfyy/bdfjc/

生活中常会有人说自己头晕,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患者的感受和描述也不可能完全正确,所以我们有必要和大家一起说说晕的一些常识。

晕厥和眩晕晕厥和眩晕是完全不同的症状。晕厥发生时意识丧失。而眩晕发生时,无论多么严重,持续时间多长,绝不应有意识障碍。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

常见的眩晕原因

1.耳石症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多就诊于耳鼻咽喉科。表现眩晕与头位有关,起病突然,开始为持续性眩晕,数天后缓解,转为发作性眩晕。但当头处于某一位置时即出现眩晕,可持续数十秒,转向或反向头位时眩晕可减轻或消失。可见显著眼震,其眩晕持续时间差别很大,发病后多数在几小时或数日内自行缓解或消失。

2.梅尼埃病

临床表现是眩晕呈间歇性反复发作,间歇数天、数月、数年不等。常突然发生,开始时眩晕即达到最严重程度,头部活动及睁眼时加剧,多伴有倾倒,因剧烈旋转感、运动感而呈惊恐状态,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缓慢、血压下降和眼球震颤。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个别呈持续状态,连续数日。每次发作过后疲乏、思睡。间歇期平衡与听力恢复正常。多次发作后眩晕随患侧耳聋的加重反而减轻,发展到完全耳聋时眩晕也消失。

3.椎基底动脉VBA系统缺血性病变

有眼球震颤而不伴神经系统其他症状和体征。按临床表现分为:①短暂缺血发作型发作无定时,可一日内数次或数日1次,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缓解或消失。轻者仅有眩晕、不稳,重者频繁发作进展为完全性迷路卒中。②进展性卒中型发病后眩晕、耳鸣、耳聋持续进展加重,数日后达高峰。③完全性卒中型发病后数小时眩晕、不稳、耳鸣、耳聋达高峰,明显眼震。数周后症状可逐渐减轻。常遗有听力障碍头晕。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晕厥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临床上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较为复杂,下面对其常见的病因进行介绍。

晕厥的常见病因

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晕厥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导致心率减慢和外周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当患者处于直立位时,大脑缺乏足够血供,导致患者意识丧失。晕厥后身体平卧或下肢相对抬高,可使回心血量增加,意识恢复。

2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为晕厥原因的第二位,是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类晕厥。

3情境性晕厥情境性晕厥是指晕厥发生于特定触发因素之后,如咳嗽、打喷嚏、胃肠道刺激(吞咽、排便、腹痛)、排尿(排尿性晕厥)、运动后及餐后等。咳嗽性晕厥多见于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剧烈咳嗽后发生。其原因可能是剧烈咳嗽导致胸腔压力增加,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灌注不足。排尿性晕厥多见青年男性,在夜间排尿时或排尿后晕倒,持续约1-2分钟,自然苏醒,无后遗症,其原因可能是排尿时通过屏气刺激迷走神经和排尿后腹压下降引起。

4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此类晕厥发生在血管收缩反射存在缺陷或不稳定的患者中。直立位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下肢血容量增加而血管收缩反射消失而引起的。此类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区别主要是体位性晕厥往往是由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诱发。

5脑源性晕厥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晕厥发作,常伴有眩晕、复视、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脑干损害症状。

癫痫癫痫可引起短暂的意识丧失,患者依次发生无反应、摔倒、遗忘,这种情况仅在强直、阵挛、强直一阵挛发作时出现。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此类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其特点是在剧烈头痛出现之前先出现晕厥发作,意识丧失的时间短。

6颈动脉过敏综合征

颈动脉窦通常对牵拉或压迫敏感。按摩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窦,可导致反射性心率减慢和动脉血压下降,此类晕厥发作前多有突然转头的动作、衣领过紧或在颈动脉窦区刮胡须等。对于此类晕厥需要区分患者到底是由于颈动脉窦敏感性增高而导致的良性晕厥还是同时合并对侧颈动脉的严重狭窄而导致的供血不足。

7低血糖

严重低血糖状态可以出现意识丧失,此类患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过量、慢性肝病患者等,因此晕厥患者应常规测血糖,若为血糖过低所致,应立即给予50%的葡萄糖静脉注射。

8急性失血

常见于急性胃肠道失血,患者晕厥发作往往伴有血压下降及休克表现,在患者无腹痛、呕血或黑便症状时较难判断,一旦出现上述表现,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不能诊断。

说了这么多大家会问我这和你骨科有啥事,答案就是还有一种眩晕叫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常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框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颈部外伤史;排除了其他原因。通常与颈椎病有关,但不一定完全由颈椎病所致。

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又称位置性眩晕。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于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治疗

1.按摩颈部软组织。

2.颈椎牵引。

对老年人,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明显的病人可做颈椎牵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间隔3~5天继续牵引。

3.理疗

缓解肌肉痉挛,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常用超短波、红外线等。

4.封闭

可用0.5%普鲁卡因溶液、泼尼松颈椎后关节囊封闭,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5.药物

急性期适当用血管扩张剂,如倍他司汀(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毫升加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静点,10天1个疗程,配合维生素类药物口服如维生素B1、B6等。

6.手术治疗

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者,骨质增生严重,颈椎管狭窄症等需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41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