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大脑健康加油站”可订阅
受访专家:医院樊东升教授
记者:刘浩生
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年由日本学者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国内、外医学专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卒中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卒中的重要类型,其是指突然发生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供糖等,使该局部脑组织崩解破坏。本报记者就慢性脑供血不足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发病情况等相关问题采访了樊东升教授。
记者:慢性脑供血不足在我国是高发病,其有哪些特点?
樊东升教授: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而非局限性缺血。相比较大血管病而言,主要是属于小血管疾病,其起病较为隐匿,症状将持续较长时间,而患者就诊时经常是处于亚临床无症状期,难以予以确诊,更难以对症治疗。临床表现可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记忆力明显减退等症状。有的还会表现为性格突然改变,与平日反差极大等。这种病常见于老年人,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有此病,我们现在已经把诊断年龄降低到45岁。
记者:慢性脑供血不足和缺血性卒中有什么关系?
樊东升教授:慢性脑供血不足现在被认为是多种疾病如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学过程。最终可能导致持久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有研究证实,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全脑血流量减少,但各功能区血流降低程度不同。颞、顶、额叶血流量降低程度最明显,当各种因素导致血流量低于功能阈值时即可引起卒中发作。特别是当中老年人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不能持物,嘴角歪斜,说话不清楚,单眼黑朦或视物飘动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时,要密切注意卒中的可能性。
记者:现在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如何?缺血性卒中又有什么症状特点?
樊东升教授: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难题,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75%。缺血性卒中分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可出现不同的功能缺失表现,使患者的生命质量严重下降。因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症状,特别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发展。
记者: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对缺血性卒中的意义如何?
樊东升教授:有研究显示,颈脉动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发病因素,与患者的脑梗死发展以及梗死部位等密切相关。而颈脉动粥样硬化也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通过治疗脑小血管病(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方式来预防缺血性卒中会取得一定的疗效。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具有头昏、头重等自觉症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之后,都可以使大脑部血液畅通,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脑缺血的发作。而这些药也是治疗卒中的药物,因此临床上重视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并提供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我国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治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其主要致病因素又有哪些?
樊东升教授:我国大约2/3的老年人都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患者没有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小血管病)有具体的认知,往往会延误诊断和治疗,最终造成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和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供血机制十分复杂,其致病因素很多,从解剖角度看,营养脑组织的两大动脉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系统是供应脑部血流的主要通道,大脑3/4的血液来自颈动脉,而椎基底动脉主要营养内耳、脑桥、中脑、间脑、小脑、枕叶皮层及颞叶等部分。总结来说,其致病因素主要是:(1)血管因素:任何原因引起的颅内外动脉口径变小或血管变硬,都可减少脑供血。在诸多使脑血管变狭窄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都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其次还有动脉炎、动脉狭窄等。(2)血流动力学因素:研究证明,脑血流量和血压的高低有直接关系,血压太高或太低都会减少脑血流量。以收缩压为标准,随着血压的升高,脑血流量增加,但当血压超过mmHg时,反而使脑供血量降低,而舒张压低于80mmHg也会引起大脑血流量的减少。(3)血液成分的变化: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太高,它就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使血管管腔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梗死。如血脂的紊乱、血小板增多、高血压、糖尿病均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脑组织的正常供血。(4)微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脑部小动脉而堵塞小血管,出现局部脑供血不足。
记者:您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组委员,您是如何评价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卒中和慢性脑供血不足领域的应用前景?学会又做了哪些工作?
樊东升教授:神经电生理学的事件相关电位(ERP)P是近年来反映认知功能的客观指征之一。大脑多区域及皮层下多核团的联系及作用是产生P的基础,P的阳性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ERP家族中的非匹配负波(MMN)反映大脑皮层对信息的早期加工过程而非有意识的深度加工,不要求受试者对靶刺激进行记数,对于不能主动参与的患者会更简便,更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国外已用于评价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及酒精性痴呆患者认知状态。P潜伏期延长可作为临床预测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依据,而肌电生理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内科的复杂疾病,如神经和神经肌肉疾病,运动障碍疾病和前庭功能障碍、眩晕等脑血管病等。肌电生理技术和卒中的直接关系不大,因为卒中主要依靠的是影像学检查,但是肌电生理其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工具,对卒中、痴呆的诊断也非常有效。
但是在我国,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医师的培训还需要加强。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电生理医师是由神经科医师进阶而来,是临床医生更高层次的一个分支。而国内这方面的医师很多是由护士转岗或技术员通过培训而来,而这些人对临床的认识不够。我国的临床医师对肌电图的认识都基于报告。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面向医生的肌电图和神经生理培训,让医生来承担肌电图检查的主要工作,技术员应处于辅助地位。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