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独行歙绩古道


  歙绩古道,坐落在安徽徽州的歙县和绩溪县之间,是古代徽州府歙县南乡特别是水南人民去绩溪挑石灰,以及宣州(宁国府)的旌德县、南陵县、泾县等地挑粮要道,也是徽开、徽青、徽池等徽州众多古道中的一条。   安徽长江以南是丘陵山区,池州、宣州、徽州三府十八县,又数我们徽州首县的歙县人口最多,水田旱地人均最少,特别是水南(新安江沿江一线)更是“街口到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历史上歙南人民经常去北面的绩溪买石灰,宣州的旌德、南陵、泾县买粮食。   歙绩古道呈倒丫字型,东线走岔口的文山村到昌溪(文昌古道),再走光坑岭到洪琴,从洪琴村头进坞到萌坑,翻越萌坑村后岭到绩溪汪坑,周坑、在石榴村和西线汇合。西线走深渡、定潭、公岭、婆岭、太岭到七贤,过上、下野鸡坞翻长坑岭(山高路陡)或走官田墓、后岭(山路平缓到路长)到白杨,再翻越黄连凹岭到绩溪石榴村,然后经临溪、华阳去旌德、泾县等地。   徽州古村落萌坑,歙县南乡的一个小山村,洪琴进坞十里。位于歙县和绩溪交界萌坑岭南坡山坳的平坦中,几十户人家,一条小溪将萌坑分割成两部分--前山和大墓,前山姓淩,大墓姓吴。淩吴两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少有纷争,宛如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萌坑淩氏一世祖宗敦、宗源兄弟是我们洪琴淩氏一世祖务本公的三子、四子。因家务问题和同父异母哥哥宗德、宗庆闹矛盾于明永乐年间迁萌坑繁衍至今。穿过萌坑前山人家一路拾级而上,山风阵阵,鸟鸣声声。山涧春水淙淙,一路奔腾而下,蜿蜒流过萌坑,注入山脚下我洪琴的萌坑源水库。   转过最后的一个塆,萌坑岭头路亭便出现在眼前。萌坑岭头亭一侧靠山崖,一侧临大路。走近路亭就看到门洞上方墙上镶嵌着四个砖雕大字“路达华阳”,华阳就是绩溪县城华阳镇,穿过路亭,回过身看见绩溪这边镶嵌的是“径通古歙”。我歙县这个名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称古歙,自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设立郡县制时始设歙黝二县至今没有改名过,黝县于东汉十三年改名黟县。顺便说一下黟读作“依”,不是黑多县。徽州好多道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都是于徽州与外界相通的要道,来往商客挑夫络绎不绝。山路弯弯,道路漫长,每隔几里就有一座路亭,供行路人休息躲荫,遮风避雨。   过了岭头亭,沿左侧的横行土路到石壁墙。石壁墙是一堵山崖,高有二三十丈,像砖墙一样垂直向上,顺着山势可以从崖底爬到崖顶,整座石壁墙大有黄山的气势。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石壁墙,还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站在石壁墙山崖底开阔的石岩上举目远眺,对面不远是海拔米的鬼头尖。据说天气晴好的时候,在鬼头尖顶能看到东北向三四十公里外的歙县、绩溪、浙江临安三县界山清凉峰,朝西北方向甚至能看到百把公里外的黄山莲花、天都、始信诸峰。北侧山脚下就是绩溪县的汪坑村,目光越过汪坑,在往北是周坑,如果眼光好再往北可以看到溧黄高速和京福高铁。   离开石壁墙,回到歙绩古道,越过岭头便进入绩溪境内的。绩溪这侧称汪坑岭,山势明显比歙县这边陡峭,宽阔的石板路呈折尺状一路向下。汪坑这边是北坡,自然也就显得阴暗清幽,阳光穿过树杪洒在林子里,留下斑斑驳驳的影子,古道边的黄色的蛇莓花尽情绽放。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嘀……回家”,这边一只小叶莺刚鸣叫着斜身略过灌木丛飞往不远处的高枝,深谷里“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四声杜鹃又开始唱上了。   山坳里平坦上绩溪县在原址重新修复了关帝庙,庙门敞开着里面空无一人,只有关老爷端坐在神台上孜孜不倦的看着《春秋》,神台的右侧角上的塑料袋里放有许多香纸和蜡烛,可惜我不抽烟身上没有打火机无法给关老爷点柱香和纸。庙的右侧是倒塌的茶亭还是断壁残垣矗在那里,不远处被遗弃的石灰窑,窑洞口像张开的嘴,默默地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述说着这条古道上的经年往事。   走出坞口,回过身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汪坑岭(萌坑岭)已经远远抛在身后。五里十八拐,拐拐有故事,绩溪县为发展旅游业,已将古道更名雪岩商道。晚清汪坑北面5华里的周坑村湖里走出了中国商界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杭州胡庆余堂老板胡光墉(字雪岩)。据说可靠史料记载胡雪岩就是走的歙绩古道翻越萌坑岭,在歙县南乡的郑坑店(原叫郑坑,属于我洪琴的地界,历史上真正的徽州府到杭州府官道从郑坑而过,我村民在郑坑建有旅店,于是慢慢地叫成郑坑店。)乘车马经大阜到深渡坐船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走水路直达杭州城。现在那条炙手可热,绩溪伏岭到浙江临安马啸乡所谓的徽杭古道,只是旅游需要而宣传为胡雪岩走过的路。现在绩溪东面那条炙手可热的所谓的徽杭古道其实不是真正的徽杭古道,而是徽杭古道的岔道,叫绩昌岔道。真正的徽杭古道就是西起徽州府城,经歙县渔梁古镇,稠木岭、南源口、瞻淇(名字出自诗经)、大阜、斯干(出自诗经)、七贤、郑坑店(原叫郑坑,因我们洪琴人在那里设有旅店,后来就叫郑坑店了)……,过杞梓里、三阳、竹铺,穿越徽杭分界的关口昱岭关,进浙江杭州府昌化县、余杭县、到杭州府城的官道,此道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改做徽杭公路了。   出了汪坑村问路于在田里劳作的乡民,然后沿着弯坑(徽语:小溪)绕过江坑村上了乡村公路,一路沿河直达石榴村。石榴村口大中大夫云南参政胡公神道石牌坊仍旧矗立在那里,不远处的田里两只石马前些年被绩溪县文物部门搬进绩溪博物馆。中午在石榴村小姨婆家停留吃饭,看望95高龄的小姨婆是我此次行走歙绩古道的第二个目的。十二点半天黑下来怕要下雨,我告别小姨婆后踏上回程的路。回程按预定的歙绩古道西线走。西线我家三代人已经走了七十年了,我们年年春节都要来石榴村拜年。   离开石榴村一路前行,沿着熟悉的道路很快就回到歙县地界,一炷香的时间便到了黄连凹岭脚,重新修缮的岭脚亭焕然一新,掩映在翠绿的林间。由于汽车的普及以及村村通工程,这十来年里曾经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歙绩古道白杨到石榴村段变得鲜有人至,荒草淹没,路亭倒塌。如今又因户外活动和乡村旅游的兴起,白杨人重新修复古道,重建路亭。宽阔的石板路顺着山势一路向上斗折蛇行,伸向密林深处。我一边走一边想起小时候年年春节初三到石榴村小姨婆家拜年的快乐时光。那时候初一一过(徽州歙南风俗初一是不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的),初二便和爷爷、爸爸一起到白杨给三位舅公拜年,当晚住白杨,初三再和大舅公、三舅公以及表姑表叔们一行大大小小十余人一起爬黄连凹岭到石榴村给小姨婆拜年。脚力好的当天下午吃了下午饭后回白杨,其余的留在小姨婆家过夜,初四吃了午饭再回白杨。我们祖孙三继续留宿白杨,初五早上再和大家一起爬长坑岭去我家。这个流程曾经年年如此风雨无阻。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爷爷大舅公二舅公的去世,父亲和三舅公也八十有六年老体衰走不了远路,还有表姑表叔们因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再也凑不到一起,当年的盛情已不复存在,心里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中热泪盈眶。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踏着脚下坚实的石板路,听着清脆的鸟鸣声,不知不觉中到了中岭亭。新修复的中岭亭里两侧雪白的墙上还用毛笔写着两首唐诗,漂亮的行草龙飞凤舞功力十足。以前每到中岭亭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上世纪八十年代(具体八几年已经想不起来了)年底边,发生一起畏罪自杀案,犯罪分子用炸药将自己炸死在亭里,上半身炸没了,亭也被炸塌一只角。   在中岭亭稍事休息喝了点茶水就继续爬,一人一包一铝杖,一步一踹一感叹。走上岭头就隐隐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原来石塝下有几个匠人正在重修黄连凹岭头茶亭。黄连凹岭头茶亭和萌坑岭头路亭一样,前临古道,背靠石塝,一个门洞朝白杨,一个门洞朝绩溪。亭里自古以来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清冽甘甜的山泉水供来往行人商客歇脚解渴。亭里紧挨着墙壁有一根长石条,供行脚人稍作休息,石条北端放着一个陶土的甔,墙上挂着一个斜口小竹水筒,甔里的泉水自取自饮,茶亭里另一侧墙上镶嵌这两块清光绪三十四年修缮黄连凹岭道路的青石记事功德碑,碑文密密麻麻刻满了当年捐助人姓名或商号的名字。茶亭后进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清乾隆五十九年茶亭修缮记事功德碑。紧挨着茶亭还有一间房子,是值守茶亭的那户人家居住的。黄连凹岭南坡短而平缓,从山脚底弯坑算起,每走几步就有一块横向铺设的石板,石板上面刻有一朵盛开的莲花,形态各异,一直延续到岭头,以前听老爸说过是一共9朵。由于经年累月的日晒夜露风吹雨打路面风化好几朵都模糊不清,所以我至今也没数清过。岭头最高处以前有个莲花庵,我小时候到石榴村拜年都看见过。据说是歙县南乡北岸村(吴姓村落)的一个地主为女儿修建的。黄连凹岭每隔一段有一块横石板刻着一朵莲花大概是取佛典七步生莲的典故,佛典上说释迦摩尼佛诞生后走出七步就生出一朵莲花,共十八朵青莲。佛语云:心安则步步生莲,莲花为佛教的象征,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寓意为吉祥美好,一尘不染。走到横在小溪上的石板小平桥,就算是下到黄连凹岭南坡的岭脚。过了桥就是出坞的路了,一路逶迤8华里,山谷显得非常幽深。出坞的路是平缓的下坡路走起来也比较轻快,山路时而贴近山崖,时而绕着农田,小溪始终如影随形,忽左忽右。清澈见底的溪水一路奔流不息,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没有听到蛙声十里处山泉,崖上的映山红也谢了差不多了,但偶尔还有几朵绽放在枝头,随风摇曳。出了坞远远就看见白杨人家了,白杨这个徽州古村落很大,号称白杨十八村。有汪村、烛台山、方祁村、上祁村、下村坞、水埠头、新桥头、西村、上村之分。主要是吴姓、其次程姓、潘姓,还有少量的余姓。白杨的地形就如同一个面盆,整个村落坐落在盆底,东南西北有五条路和外界联系,不管哪条路都必须翻山越岭。东边蔡坑岭,南面偏东是长坑岭,偏西是后岭,西边是小坞坑岭,北边是黄连凹岭。蔡坑岭、长坑岭、后岭是我们洪琴来往白杨的必经之路。这三条岭各有特点,蔡坑岭最近,但白杨这侧有相当长一段烂泥路,雨雪天路滑不好走、长坑岭海拔高,比较陡峭、后岭平缓,但路程远。这三条岭我家六、七代人已经走了一百多年了。出坞后,小溪逐渐变宽成为小河,我顺着小河出白杨水口。古代徽州村落极其重视风水,每个村落都有水口,也都建有水口亭。水口亭除了镇风水外就是迎来送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代徽州人出门学生意出了水口亭就算离家了。出了水口亭就是通往后岭的石板路,这条路缓缓地伸向山腰,在山腰往左是一段平路,过了山弯就是下岭了。这条岭是以前唯一可以推着独轮车进出白杨的路,我十几岁的时候还骑着自行车到白杨。可惜的是如今一路杂草丛生,荆棘和水竹将道路完全覆没,我在里面艰难穿行,两臂被划出一道道血痕,看来后岭这条白杨人世世代代进出的路以后真的要废弃了,对面山脚下沿河白杨人新开了一条马路,出后岭,走麻雀亭,在斯干岭西侧接通老徽杭公路。   下了后岭,穿过后岭人家就是平路了,独行歙绩古道环线也就走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路程。后岭村中吃水的水坑还在,水坑上方的老樟树仍旧枝繁叶茂。此次环歙绩古道是去年就计划好的事,原本定在今年春节初四、五,但因计划赶不上变化,一直推迟到了四月底才独自完成行程。最后用李清照的一首宋词《武陵春》来结束我一天的环歙绩古道之行: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给我好看

↓↓↓

责任编辑:自由

总编:我是一只鱼

法律顾问:王亦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qw/49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