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缺血预适应远离心脑血管意外


什么是缺血预适应?

年首都医科大学吕国蔚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缺氧组织适应”,即“低氧适应”的概念。23年后,年国外学者Murry等,建立了“缺血适应”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有效的避免发生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

什么是远隔缺血预适应?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现,这种应激保护作用,不但出现在缺血器官之中,而且对人体上下肢体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同样可减轻远端重要器官如心、脑肾、肺、肝脏等的严重缺血引起的后果,这种对人体上下肢进行缺血预适应被称为“远隔缺血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的避免发生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这开辟了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崭新途径,由于训练方法简单,无手术风险,复发率低,尤其对老年患者和不能耐受手术者,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主要作用

01

?保护心肌,防治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支架手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

?抗缺血,减轻缺血、缺氧反应,增强血管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及运动能力;

?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的产生,促进血液循环。

脑缺血预适应训练适应人群

02

?日常生活中有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的人群;?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精神压力大、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等人群;?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有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有脑血栓、脑梗塞、中风等疾病的人群;?处于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的人群;?下肢水肿、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的人群。

有研究表明通过主动干预,提前让机体适应缺血缺氧环境即为“缺血预适应”。依据这一原理,医院吉训明及其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后,成功转化为可用于临床的仪器。数据显示,它不仅可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年复发概率降低60%~70%,还具有辅助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提高急性卒中溶栓效果,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康复,对抗高原反应等多种功能。

缺血预适应训练就是通过科学的臂带充放气对老年人双侧上臂进行反复、多次的压迫与释放,激活人体自身内源性抗缺血缺氧的保护机制,诱导机体产生抗缺血、缺氧保护物质,进而对缺血受损器官,比如心脏、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最新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训练可增加狭窄或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的微血管新生及侧枝血管重塑,改善脑部供血。同时,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积极调节,降低急性脑梗的严重程度,提高脑梗康复期的抗感染能力,减少脑梗并发症,促进预后改善。该装备除了在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上有亮眼表现,缺血预适应训练在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提高急性卒中溶栓效果、降低致残程度和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也令人振奋。吉训明团队年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循环》《卒中》上相继发表的两篇研究成果显示,远隔缺血预适应有望降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脑损伤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可减少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脑白质病变体积,改善患者脑供血不足、头晕、耳鸣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吉训明同时强调,单纯夸大预适应训练作用来独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不可行的。训练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在基本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适应训练才是科学的。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异常以及有抽烟喝酒习惯等均属于危险因素,务必要先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概率。“该产品推广使用后,有望使我国脑卒中发生率下降,从而使医疗花费降低20%~30%,即每年80~亿元,同时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吉训明说。

参考文献:ZhaoW,MengR,MaC,HouB,JiaoL,ZhuF,WuW,ShiJ,DuanY,ZhangR,ZhangJ,SunY,ZhangH,LingF,WangY,FengW,DingY,OvbiageleB,JiX.SafetyandEfficacyof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inPatientsWithSevereCarotidArteryStenosisBeforeCarotidArteryStenting:AProof-of-Concep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Circulation.,(14):-.

吉训明医院卒中中心主任,神经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

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主任和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等。担任国家“卒中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主任和国家卫计委脑防委学术部主任。国际适应医学会主席、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会长、BrainCirculation和ConditioningMedicine杂志主编。

创建了脑卒中预防新技术-主动适应;创研脑卒中急救新技术-靶向低温;攻克疑难重症脑卒中-静脉性卒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第七)、中华医学一等奖1项(第一)、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第二)和吴阶平医学创新奖。以通讯作者在Nature、Circulation等发表SCI论文篇,连续三年获得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46项,转化3项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年11月,吉训明教授医院神经科学首席专家,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联合会诊以及指导脑血管病融合病房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转化创新工作。

吉训明教授与融合病房魏铭主任医护团队合影

编辑:吴克梁、陈长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rk/91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