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野果做药材人工种植效益高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覆盆子”这个词,大文豪鲁迅笔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曾提到过它。可是也许会令大部分三门人惊讶的是,这个“覆盆子”居然就是我们三门方言所说的“庙”(音译)。
“庙”原本只是农村山野随处可见的野果,但这两年,收购价格却一路攀升,每市斤从20元提高到了70多元,这就直接推动了“覆盆子”的人工栽种。
在我县就有这样一个“覆盆子”村,该村共有多亩土地,其中有多亩地都种上了“覆盆子”。它就是——海润街道的林家洋村。
5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林家洋村,发现这里既有成片的“覆盆子林”,也有和橘树、土豆等套种的果蔬地,这些树有的已有2米多高,有的仅五六十公分。
“我们五一过后开始集中采摘,目前已基本采摘完毕。”在70岁村民陈彩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排“覆盆子”树前,看到枝叶上挂满了一粒粒绿黄色的果实,与我们常见的野果“庙”极为相似,摘一颗稍红的“覆盆子”放嘴里品尝,稍硬且苦涩。
据了解,“覆盆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有覆盆、树莓(梅)、蛇莓等别名,我县当地人称它为“庙”。两者区别在于成熟后便是“庙”,是一种水果;将未成熟的果实采摘晒成干便是中药材“覆盆子”。
“我们种‘覆盆子’不是用来等它成熟后当水果卖,而是当药材。因此在果实还没成熟时就要摘下来晒干。而等果实变红,糖分增加,也失去了药用价值,药商就不会要了。”陈彩安向记者解释道。
在一片“庙”树林里,73岁的陈欢全老人正在地里忙着剪枝,他也是村里第一个将“野生庙树”进行人工栽种的人。
“那时,大家都笑我是个傻子,说‘山上的庙白摘,人家还嫌累,你却在地里种”。陈欢全告诉记者,他第一年栽种了1.5亩“庙”树,那时的价格只有20多元一市斤。去年,最高价位时,卖到71元。“4亩地收了近斤覆盆子,收入近1.8万元。”陈欢全望乐呵呵地说。
在林家洋村,记者看到村路边、村民门前水泥地上,到处都晾晒着“覆盆子”。村民屋前屋后也放着一堆堆枝叶。原来,村民们怕来不及采摘,便将长满“覆盆子”的枝叶直接剪下,晚上在家中摘取。
据村民介绍,从年开始,“覆盆子”的价格一路飙升,从二三十元涨到现在的72元一斤,全村种植面积也从最初1.5亩增长到多亩。如今,在家的村民中有95%以上都种上了“庙”树。
在林家洋村收购“覆盆子”的王瑛告诉记者,覆盆子具有补肾、安神等作用,主要用于保健品加工。此外,像韩国等国家也有以覆盆子为原料制作成化妆品、面膜等产品,所以用途广泛。“一方面整个行情看好,另一方面目前种植量也并不是很多,所以从目前看,整个市场前景还是向好的”王瑛说。
相关链接
据《本草通玄》、《本草经疏》等古书记载,“覆盆子”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等功效。此外,“覆盆子”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健脑益智的作用;所含的黄酮类物质除具有抗菌消炎、降低血压及抗过敏等作用外,还能护肤美颜;所含的花色素苷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治癌症发生的功效。
(王亚君包梦洁陈维连)
扫码
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stwl.com/nxbx/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