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武夷山大约有几千种上万种茶树。
单单是菜茶里,不知名的就不知道有多少。
说是恒河沙数亦不为过。
而福鼎太姥山,只有几种茶树,具体数字在10以内,个位数。
大白与大毫、早逢春、六号、白毛茶等等。
武夷岩茶,主要是以树种的名字来命名的。
比如,水仙茶树上采下来的,就叫水仙;肉桂树上采下来的,就叫肉桂;铁罗汉茶树上采下来的,就叫铁罗汉......
福鼎白茶,却没有这样多的品种,亦没有因茶树的名字而给茶命名的习俗,故而,它们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白茶。
看,同为闽茶,同为闽境的古老植物,不同的地方,工艺上还是有巨大差异的。
那么,既然大白大毫上采下来的茶青,按传统白茶工艺制作而成的成品茶,都叫白茶,那银针,牡丹,寿眉,这些名字不同的茶品类,是分别采自不同的茶树品种吗?
当然不是。
它们是同一株茶树上,不同时期,生长出来的嫩梢。
《2》
每年的春季,大约是惊蛰过后,那惊天的滚雷从天庭的雷公电母那里滚下来之后,福鼎的茶园里,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苏与发育。
从老枝的顶端以及老枝的分岔处,生出了一颗颗像小虎牙一样的茶树芽头,圆圆的,鼓鼓的,饱饱的,充满了生命力,活力四射的样子。
这是植物新一轮的生命爆发。
随着这股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能量,在惊蛰之后的十数天里,开始萌芽和蠢动,一年一度的白茶春茶季,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些新生的芽头,以惊人的速度在生长着。
一天又一天,它们的内质在渐渐丰富,它们的身体在日益胀大,它的体格,在一层又一层加厚——高山白茶的芽头,大约有5-7层笋壳状结构,这样的身体构造,让它生得极为硬挺,极为结实,也极为内质丰富。
正常情况下,在3月15号前后,高山上的白茶,就开始了芽头的采摘。
这些芽头,采下来,制作成成品茶之后,有一个仙气飘飘的名字,叫,白毫银针。
《3》
白毫银针的采摘期,通常在10天左右。
有时候短,有时候长,全看气温的升高速度。
白毫银针生长的阶段,也就是白茶树的集中萌芽期,几乎每一枝茶叶枝条上,都能看到有胖胖的,萌萌的芽头在茁壮成长。
随便拍一张照片,就能感受到满屏的蓬勃生命力。
等到天气渐热,这些芽头会长(zhang)长(chang),原本胖乎乎的身体,会变得纤纤秀长,而身体的两侧,会生出两片嫩嫩的、细长的、呈互生状态的叶片来。
这时候,如果只采芽头,那就不好喝了——因为芽头长了,笋壳状的结构也薄了。
在这阶段,茶树的能量分了一部分给大量新生的嫩叶,不像春茶季初始时那般把所有能量都供给芽头发育。
芽头变长,变薄,变软。
单采此时的芽头下来制作成茶,除了幼嫩味,没有别的味道。
而若加上芽头两侧的一到两片细窄叶片一起采下来,制作成茶,口味是很不错的。
是花香艳艳里,带着葱郁的毫香盈盈。
那种红花绿叶的即视感,又美又艳又轻盈。
这种白茶,这种与白毫银针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采自同一株白茶树的白茶,有一个极富丽堂皇的名字——白牡丹。
《4》
白牡丹采摘一段时间之后,茶树的发育更加的快速了。
嫩叶片一生出来,没两天,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圆、变长,变大。
从白牡丹时期的小、细、窄,变成了“长、圆、阔”——当然不是真的又长又圆又阔,而是与白牡丹的小尖窄相比,这些叶片更宽大一些,而已。
大约在清明节后,谷雨节前一段时间,白牡丹的采摘,就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
此时天气愈发热了,茶树的发育也更加地日新月异。
有时候睡一晚上起来,原来是颗芽头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芽一叶——极快速的发育让原本的嫩芽,开出芯了。
牡丹的季节,便到此结束了。
接下来,同一株白茶树上,要开始采一芽三叶、一芽四叶的条索了。
它们,会生成清郁的花香、清灵的草药香、清润的毫香。
这些白茶,由于芽头更小一些,叶片更多一些,还有一根短短的茶梗在上面,晒干之后,极似长寿老人的眉毛,遂被称作“寿眉”。
寿眉的采摘,除了春季,还有秋季。
当然秋季也可以采牡丹,只是需要定制,如果没有特别定制,茶农们是默认采寿眉的。
秋季采下来的一芽三四叶,制作完成之后,为了与春季采下来的一芽三四叶相区别,被称为“秋寿眉”。
而春季的,便自然是被称作“春寿眉”了。
《5》
银针,牡丹与寿眉,是同一株茶树,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采下来的不同白茶条形。
银针是最早采的,牡丹是中间采的,寿眉是更晚采的。
它们是白茶树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芽头与叶片的组合。
是同一个母亲,在不同时间诞下的孩子。
老大,老二,和老三。
它们分别承担了毫香,花香与草药香。
是白茶的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们一同撑起了白茶界的整片山河。
从此,迟日江山丽,城春草木深。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df/1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