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脑缺血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三


二、TIA早期诊断与评价

1.指导意见

1.1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立以ABCD2评分分层以及影像学为基础的急诊医疗模式,尽早启动TIA的评估与二级预防。

1.2新发TIA按急症处理,如果患者在症状发作72小时内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建议入院治疗:(1)ABCD2评分≥3分;(2)ABCD2评分0~2分,但不能保证系统检查2天之内能在门诊完成的患者;(3)ABCD2评分0~2分,并有其他证据提示症状由局部缺血造成。

1.3对新发TIA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图1)。检查及评估内容包括:

1.3.1一般检查:评估包括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肾功能及快速血糖和血脂测定。

1.3.2血管检查:应用血管成像技术(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超声可发现重要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全脑血管造影(DSA)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治疗(CAS)术前评估的金标准。

1.3.3侧支循环代偿及脑血流储备评估:应用DSA、脑灌注成像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评估侧支循环代偿及脑血流储备,对于鉴别血流动力学型TIA及指导治疗非常必要。

1.3.4易损斑块的检查:易损斑块是动脉栓子的重要来源。颈部血管超声、血管内超声、MRI及TCD微栓子监测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进行评价。

1.3.5心脏评估:疑为心源性栓塞时,或45岁以下颈部和脑血管检查及血液学筛选未能明确病因者,推荐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可能发现心脏附壁血栓、房间隔的异常(房室壁瘤、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等多栓子来源。

1.3.6根据病史做其它相关检查

注意:由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虽然可能获益,但证据不充分,可根据医生及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2.证据

2.1ABCD2评分公布于年,该评分用于预测TIA后2天内卒中的发生风险。其评分内容与ABCD评分相比,增加了糖尿病这一危险因素。ABCD2评分来自于四组人群共计人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高危组(6~7分)、中危组(4~5分)和低危组(0~3分)患者在TIA后2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分别为8.1%、4.1%和1.0%,有很高的卒中风险预测价值。目前,ABCD2评分是ABCD评分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评分,并且在我国人群中也进行了很好的验证。

2.2目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益普及推广,影像学对TIA后卒中发生风险预测的作用被逐渐重视。如果临床表现为TIA患者存在新发脑梗死或颅内外动脉狭窄,则卒中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已经有研究质疑单纯依靠症状及病史的评分系统价值,而突出强调影像学预测卒中风险的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2.3SOS-TIA(Atransientischemicattackclinicwithround-theclockaccess)研究的目的在于洞察对TIA患者进行快速评估、治疗能否减少卒中复发风险。该研究入组了名症状发作24小时内的疑似TIA门诊患者,对其进行快速评估和诊断,对轻型肯定或可疑TIA患者立即给予抗血栓治疗。结果显示确诊的TIA患者90天卒中发生率为仅为1.24%,远低于通过ABCD2预测的5.96%。

2.4EXPRESS(Effectofurgenttreatment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andminorstrokeonearlyrecurrentstroke)研究网是一项前后对照研究。研究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入组名TIA患者,治疗方式采取TIA门诊预约,首诊医生推荐治疗;第二阶段入组名患者,采取取消预约,建立TIA门诊,确诊TIA后立即给予治疗。结果显示对TIA患者进行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可降低90天卒中发生风险达80%,且未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同时早期积极的强化干预可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6个月的残疾率。

SOS-TIA和EXPRESS研究结果显示,TIA患者的二级预防应从急性期就开始实施。通过分析英国~年TIA专病门诊的数据库结果显示在TIA专病门诊接受诊治的TIA或轻型卒中患者90天的卒中发生率仅为1.3%。因此,TIA门诊的建立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各国指南也均强调对TIA患者的早期干预。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df/76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