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王邵梅,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学硕士,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及相关研究。发表SCI科研论文2篇,参与多项省级课题与国家级课题。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林敬阳,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浙江皓悦慈善基金会理事。年赴日本访问学习冠脉介入治疗。目前主攻方向为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年2月作为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医院医院。目前主持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浙江省卫生厅课题1项。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承担和参与多项临床研究。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导致突发性、不可逆性失明,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一种形式。与缺血性中风相比,扩展心脏监测在CRAO后新的房颤诊断中的效果是未知的。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明确CRAO后通过扩展心脏监测检测到房颤(AF)患者的比例。
主要结果:
1、病人选择:该研究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的观察性队列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Optum身份识别的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库。这是一个管理数据集,包括年1月至年6月期间来自美国62个医疗系统的≈3,万患者。交叉引用了包含万名心脏监测设备的MedtronicCareLink注册中心的数据。回顾了共有,名患者,确定了例CRAO患者,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0例匹配的对照者。CRAO组的患者选择过程如Figure1所示。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3组:(1)CRAO、(2)脑缺血性卒中和(3)年龄、性别和合并症匹配的对照组。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新检测到的AF(定义为在心脏监测装置上检测2分钟以上的AF)。Table1概述了每组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
图1、流程图说明了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队列、缺血性中风和匹配的对照队列中的患者选择。AF表示心房颤动;EHR表示电子健康记录;IDN表示综合交付网络。
2、房颤检测率:Figure2描述了根据这3组,在索引后事件的2年期间内房颤检测的Kaplan-Meier分析。估计CRAO术后1年房颤的累计检出率为33.4%(95%CI,23.4%~43.4%),CRAO术后2年AF的累计检出率为49.6%(95%CI,37.4%~61.7%),两年后房颤的检出率分别为33.4%(95%CI,23.4%-43.4%)和49.6%(95%CI,37.4%~61.7%)。缺血性卒中组1年和2年的有效率分别为33.6%(32.4%~34.8%)和43.2%(95%CI,41.8%~44.7%),对照组是1年是22.3%(95%CI,19.5%~25.1%),2年是31.9%(95%CI,28.3%~35.5%)。CRAO组新房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HR,1.64[95%CI,1.17~2.31];P=0.),与缺血性卒中组相似(HR,1.01[95%CI,0.75~1.36];P=0.96)。Table2概述了检测到的房颤的特征以及根据每组设置的设备类型。
图2、通过Kaplan-Meier分析发现新的心房颤动(AF)的累积发生率。CRAO提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3、Figure3描述了Kaplan-Meier对指数事件后2年内新发缺血性中风的分析。事件后2年CRAO组的累积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9.0%(95%CI,3.0%~15.0%),对照组为3.7%(95%CI,2.3%~5.0%)。CRAO组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HR,2.85[95%CI,1.29~6.29];P=0.)。Figure4A和4B分别描述了隐源性卒中亚组和匹配的脑缺血卒中亚组的AF检测的Kaplan-Meier分析,在两组病例中,CRAO组仍与卒中组相似。
图3、通过Kaplan-Meier分析得出新的缺血性中风的累积发病率。CRAO提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图4、不同样本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敏感性分析。顶部,使用隐源性卒中亚组,而不是整体缺血性卒中组,通过KaplanMeier分析检测到新的心房颤动(AF)的累积发生率。底部,通过Kaplan-Meier分析,使用5:1的缺血性中风亚组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组的年龄、性别、心血管并发症,而不是整体缺血性中风组,检测到新房颤的累积发生率。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CRAO术后发作性房颤的检出率与缺血性卒中后相当,高于年龄、性别和合并症相匹配的对照组。因此,CRAO患者可能受益于长时间的心脏监测以发现阵发性房颤。
之江心学评述:该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它通过与长期心脏监测数据相关的大型管理数据集利用创新方法来解决以前被忽视的人群中的一个重要且未探索的问题。OptumEHR数据库包括超过万名患者,提供了有效研究这种罕见疾病所需的规模(发病率为1.8/000患者年)。大数据集还允许在年龄、性别和血管合并症的对照组之间进行密切匹配。我们可以获得长期连续的心脏监测数据,这使我们能够以比依赖诊断代码或外部监测结果更可靠的方式测量AF的真实发生率。该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它受到其回顾性的限制,这引入了选择和错误分类偏差的可能性。其次,该研究选择了保守的脑缺血性卒中鉴别标准,这有可能排除轻微中风或迅速致命的中风患者。第三,本研究中的患者都处于高心血管风险中,因为他们包含在OptumEHR数据库的这个子集中,因此可能有更高的发生AF的风险。这项研究表明,扩展的心脏监测可能对CRAO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与对照组相比,CRAO患者的AF发生率较高,作为隐源性CRAO病例诊断检查的一部分,长期(即2-3年)心脏监测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MacGroryB,LandmanSR,ZieglerPD,BoisvertCJ,FloodSP,StretzC,MadsenTE,ReznikME,CuttingS,MooreEE,HewittH,ClosserJB,TorresJ,LavinPJ,FurieKL,XianY,FengW,BiousseV,SchragM,YaghiS.DetectionofAtrialFibrillationAfterCentralRetinalArteryOcclusion.Stroke.Jun7:STROKEAHA.doi:10./STROKEAHA...Epubaheadofprint.PMID:.
未来可期
王利宏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脏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副主席,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入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计划、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与循环》、《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Diabetes、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等杂志审稿人。是国家卫生部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导师,已主刀完成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和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介入手术等近万例。
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医生39名(其中博士学位19名,硕士学位18名);正高职称11名,副高职称1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护理人员60人,副主任护师2名。目前有张床位,其中CCU20张,心导管室3个,心功能室1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的DSA机3台、电生理仪2台,飞利浦心超机1台。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仅有的一家同时具备“冠脉介入、射频消融和起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成人)”三大心脏介医院。是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CRT植入技术培训基地。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的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医院之一,在无X射线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也是国内最早应用冠脉内血栓吸出术治医院之一。应用经皮心肺辅助循环支持技术(叶克膜),打破极危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禁区。在省内最早采用介入技术封堵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努力拯救高危患者的生命。在浙江省率先应用Ampla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最顶尖的杂志Circulation、Hypertension、JournalofHypertension、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其它厅局级等课题40余项。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
往期回顾
、之江心学:最新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的预防专家共识发布
、之江心学:“一针见血”——灌注针式消融导管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之江心学: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中使用决策
、之江心学:CKD患者合并房颤时肾功能何如?
、之江心学:直立性低血压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之江心学:假腱索起源的“真室早”
、我们所忽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EF35%的心脏骤停患者因素分析与管理
、之江心学: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疾病进展和心律失常风险的性别差异
、之江心学:“伤心”类抗癌药有必要普遍预防性“护心”吗?
、之江心学:室性心动过速也能化学消融?
、之江心学:非奈利酮治疗新靶点:减少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新发心房颤动风险
、之江心学:咖啡摄入有助于降低快速心律失常风险
、之江心学:药不能停之新型口服抗凝药
、之江心学:当起搏器穿上抗生素防护衣
、之江心学:高功率消融认识误区:阻抗热vs传导热
、之江心学:冠心病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对比:阿司匹林vsP2Y12抑制剂
指导:王利宏
技术支持:丁亚辉
策划:金钦阳
作者:王邵梅、林敬阳
排版:林敬阳
审稿:王利宏
欢迎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mx/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