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一个种质多样、生境优越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库,特产的广药、南药品种优良,疗效确切,深受岭南医家的青睐。
冼绍祥教授师从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欧明教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辛勤耕耘30余载,临床上善于结合岭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岭南人特有的体质特点,三因制宜,病证结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遣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满意。现将冼教授临床运用岭南草药的经验报道如下。
毛冬青
毛冬青为冬青科植物毛冬青的根,性寒,味苦。功用活血通脉,清热解毒。《广西中草药》谓其尚有利小便之功。本课题组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展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在“毛冬青甲素与地高辛对慢性心衰运动耐量的短期疗效比较”研究中,率先采用单盲、随机、自身交叉实验设计方案,结果表明毛冬青甲素与地高辛相似,具有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作用[1]。而后在“毛冬青甲素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应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设计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疗效为78.1%,基础治疗组为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药理研究方面,本课题组发现毛冬青提取物可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含量,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含量,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和抗心室重构[3]。以上临床随机双盲对照及实验研究数据均是诠释、支撑毛冬青应用的有力依据。
冼教授认为,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功能失常贯穿心力衰竭的整个发病过程,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肾、脾、三焦等脏腑,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君主之官“失明”,则心主血脉的功能必受殃及,从而化生出瘀血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如心气虚、心阳不足无法鼓动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气的推动及温煦能力减弱,血滞不行而为瘀;心阴血不足,心阳气偏亢,热灼营血而致血凝成瘀[4]。瘀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致病因素,《黄帝内经》云:“血实者宜决之”,活血化瘀法应当贯穿心力衰竭、冠心病治疗的全过程,此所谓“去宛陈莝”是也。本课题组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科研创新基础上确立心力衰竭总治则为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上以阴阳为纲、阴阳分治,简分为气阴虚血瘀水停及气阳虚血瘀水停两大证型,立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和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两大治法,并认为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使患者获益,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冼教授指出,随着对致病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毒”邪致病在心衰领域越发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mx/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