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椎间关节错位”在颈椎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颈椎的椎间关节错位,是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主因,是中老年人病情反复发作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在防治颈椎病工作中,若能认识和建立椎关节错位的诊断标准,按其错位类型进行正骨推拿复位,即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照片的显示往往不一致”?我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此‘疑问’切入进行研究,結果证明以往在颈椎病诊断中,忽略了“椎间关节错位”这个关键性的病理过程。有此问题的例子很多,例如骨科临床疑似的颈椎病人,经X线照片后,因未见退变而被排除了颈椎病,因此造成误诊误治(年统计例颈椎病人,确诊颈椎病前被误诊误治者例,占本组病例48%,详述于《脊椎病因治疗学》P)。
二、何谓颈椎病的“椎关节错位”?
椎间关节错位:是指椎间关节(后关节、钩椎关节、环枢关节、环枕关节和椎间盘)位移达一定程度,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椎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
1,因错位导致椎管、椎间孔的变形狭窄,直接损害到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和血管(动脉、静脉、淋巴管)而致病。临床上运用正骨推拿手法复位能治愈,从而验证了椎关节错位是颈椎病的致病主因。另外对临床治愈的病人,作颈椎X线照片、CT、MRI复查,可见椎体和关节的排列、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变窄已恢复到代偿范围或正常范围,而过去一味强调的病因,如:椎间盘膨出、突出、韧带钙化和骨质增生等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这证明:恢复椎管、椎间孔、横突孔的正常位置和代偿空间,是取得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结合各种辅治法(药物、理疗、功能锻练),消除无菌性炎症,最终取得临床治愈的疗效。
2,因关节错位致棘突、横突、关节突的位移,引起邻近组织受其挤压或牵张/刺激而致病。例如:C1-3错位致使偏歪的横突刺激到颈上交感节时,会引起失眠、偏头痛、室上性心动过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3-5钩椎关节错位,引发斜角肌痉挛(斜角肌综合征),导致臂丛神经受压,或刺激颈中交感节和颈动脉窦而导致血压波动等交感型颈椎病。
三、建立椎关节错位的X线诊断标准是建立临床诊断标准的关键:
颈椎病现行的诊断标准中,是以退变为主的临床分型诊断作标准的,因而归属于老年病范畴。目前专家们亦有共识,承认颈椎失稳(不稳)是使病情反复的因素。但由于放射诊断中尚未建立“椎关节错位”的诊断标准(只有脱位、半脱位、关节功能紊乱),故青少年或中年人的颈椎病,常因影像检查无明显退变而漏诊或误诊,部分病者忍受病痛十多二十年(有病例长达38年),直到若干年后有了椎间盘变性或骨质增生,始确诊为颈椎病。
四、不同的颈姿受损椎间错位的类型不同。經研究总结为三种生理功能,五种错位类型:
1、在伸屈运动状态发病,形成“前后滑脱式错位”。触诊病椎左右侧的横突、关节突均后突或前凹并压痛。体征:为伸屈功活动受限;X线侧位片:显示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双斜位片显示同一节段左右两侧椎间孔均变窄。而目前放射科只报告颈轴变直,反张,对无退变者,常将颈椎病排除。
2、在侧屈运动状态发病,形成“侧弯侧摆式错位“。触诊单个脊椎错位,一侧横突隆凸,另侧凹陷,若多个发病则形成颈轴呈C形或S形侧弯,病椎旁有压痛。体征:为侧屈活动受限。X线正位片:椎体旁线或棘突呈序列侧弯,或病椎勾椎关节呈侧摆状(水平型或斜型),致左右不对称,侧位片可见椎体上下缘双边征,斜位可见椎间孔横径或纵径变形变窄。久病者勾突变尖增生。目前只报告勾突变尖增生。
3、在转体运动状态发病,形成“左右旋转式错位”。触诊举例:出现C3左侧横突/关节突后移隆起,而C4或C5右侧横突/关节突后移隆起,并有压痛,呈现C3/4或C3/5椎间关节旋转错位。体征:转头活动受限。X线侧位片:该椎间双边征或双突征(平行型或连接型).正位片:患椎棘突与椎弓根的距离左右两侧不等宽,双斜位片显示错位椎间孔变形变窄,左右两侧不在同一椎间。目前多认为双边双突征属投照时体位不正所致,或只报告关节功能紊乱。
4、在伸屈运动时受暴力性损伤者,易造成椎体、椎间关节形成“倾位仰位式错位“。触诊与“滑脱式错位”类似,不同点是压痛在棘突间为重,病椎上下棘间距离改变,上宽下窄者,为仰位式错位;上窄下宽者,为倾位式错位,体征:伸屈活动明显受限。X线侧位片:除成角、反张外,可见椎体倾、仰变化,即三个相邻椎体间的后缘联线连续中断,以下椎为基础,其上椎连续前移位者,其三椎的中间椎体为仰位式错位;若上椎连续中断后移位,其三椎的中间椎体为倾位式错位。此类型错位多见于车禍、高处跌仆或头颈部撞击伤,常与椎间盘突出并发。多为病情较重的情况。我们创用牵引下正骨推拿法复位后,常能免除手术而治愈。目前在诊治此型患者中,仅以CT、MRI来了解椎间盘突出和黄韧带改变情况,对椎管狭窄病因的分析,忽略了椎体错位的因素,即使进行手术,疗效常不理想甚至加重。
(一).左右旋转式错位
1.神经定位诊断:病变节段的脊椎转体运动功能受限。(神经定位诊断内容较多,这里仅仅提到对判断错位类型有帮助的部分内容,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功能检查是不能代替神经定位诊断的。)
2.触诊定位诊断:在颈椎——同一节段的横突一侧隆突,另一侧基本正常。在胸腰椎——棘突偏向左或右。
3.X线定位诊断:在侧位片上观察到椎体后缘的双边征和关节突的双突征、环椎后弓呈三边征、四边征(观察下颌骨影排除投照误差)者,属旋转式错位。如果是投照体位造成的双边、双突,往往呈系列性。而病理性者,是个别椎间有双突;或上、下椎间出现不同形态的双突(平行型或连接型);若大部分为双突,其中一个为单突者,可拍摄45°斜位片,观察椎间孔的形态以助确诊。在双突与单突之间,究竟哪个是错位?需要采用触诊法来鉴别。在正位片观察:错位脊椎的棘突与左右椎弓根之间的距离不等宽。
(二).前后滑脱式错位
1.神经定位诊断:病变节段的脊椎伸屈运动功能受限
2.触诊定位诊断:在颈椎——同一节段的左右横突同时有凸或凹感。在胸腰椎——棘突可触到后凸或前凹,或相邻的棘突间隙上下不等宽等。
3.X线定位诊断:在侧位片中设椎体后缘延伸线:先在患椎椎体的后上角和后下角各作一点A、B,将此两点以直线相连,并划延伸线超越上下椎体,此线应与其上椎后下角C点重叠为正常,C点后移称为椎体后缘连线中断后移,此种类型为退变性的失稳错位,多因椎间盘变性致使椎间各韧带松弛,好发于中老年人。若C点落在延伸线之前(3mm),称为连线中断前移,是上椎向前滑脱式错位,属外伤性或先天性腰椎峡部不连的椎体滑脱轻症。若有可疑,可拍摄过伸位与过屈位而确诊。连续两个中断前移之间的椎体,属“仰位式错位”;连读两个中断后移之间的椎体,属“倾位式错位”。仰位和倾位错位均是在伸屈体位时受暴力性创伤所致,是重症的滑脱式错位(目前诊断的“椎体滑脱症”,仍按骨科诊断标准)。椎间关节的“滑脱式错位”,不能用目前放射科颈轴和腰轴的标准为依据,因为关节错位是小于半脱位的椎间错动,放射诊断尚无这类椎关节错位标准,故此类患者,目前均须结合临床检查作出诊断。前后滑脱式错位者,大多数伤及椎间盘,病情重的(可疑脊髓损害者),应作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颈椎侧位片:在枕骨与枢椎棘突间,环椎后结节不居中呈上宽下窄,属“仰位式错位”;在枕骨与枢椎棘间,环椎后结节不居中呈下宽上窄,属“倾位式错位”。
(三).侧弯侧摆式错位1.神经定位诊断:病变节段的脊椎侧屈运动功能受限。
2.触诊定位诊断:在颈椎——同一节颈椎的横突一侧有凹陷感,对侧有凸出感(此为水平侧摆,垂直侧摆触诊不易感知,需借助影像诊断来确定)。在胸腰椎——和旋转式错位一样都是棘突偏向一侧(鉴别二者要结合神经定位诊断和影像定位诊断)。
3.X线定位诊断:在正位片观察,相邻椎间隙左右不等宽者,或棘突无偏移而椎体水平出现倾斜者,为侧摆式错位;单椎错位为侧摆,系列侧摆称为侧弯(分C形和S形两种)。两侧椎旁联线出现系列侧弯者,属“侧弯式错位”。颈椎侧摆者,可见左右两侧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病程较长的,其钩突多有骨质增生,注意分析其对椎动脉和神经根的影响,亦可在斜位片中观察到钩突进入椎间孔内,使椎间孔前壁变形,因钩突在椎间孔内口部,较易损害神经根的运动根和脊膜返回支,临床症状常较复杂;张口位片C1/2的侧摆式错位可见侧齿间距左右不等宽,环枢关节左右不对称,或枢椎齿突垂线偏离环椎轴线;腰椎正位片或骨盆正位片,腰轴与骶轴不在同一垂线中,应分析其是腰椎侧弯或骶椎侧摆错位(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在侧位片中,在两椎体底线有弧形影者,提示该椎有侧摆式错位,结合正位片来综合判断。
(四.混合式错位):上述三种错位类型中,有两种以上发生在同一椎间者,即为混合式错位。例如:侧弯侧摆式错位并有棘突偏歪者,属“混合式错位”(侧摆并旋转)。环椎若仰位、倾位并有三边征者,称为“仰旋或倾旋”也属“混合式错位”。
5、混合式错位:在同一椎间发生两种以上的错位改变者。
椎关节错位比关节功能紊乱重,又比半脱位轻,未达到放射诊断学中脊椎关节半脱位的标准。故建立放射诊断学的“椎关节错位”诊断标准,是解决目前临床误诊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rk/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