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部的小分支动脉闭塞导致的体积较小的脑梗塞,梗塞直径约0.2-15毫米。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脑的深部(非皮质)或脑干上。一般都是多发的,即片子上可以发现多个小病灶。
二、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
据临床调查显示,腔隙性脑梗塞的全人群发病率约为0.-0.%,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脑梗塞、脑栓塞、TIA等)的15%-22%。
三、易得腔隙性脑梗塞人群
(1)高血压病人。目前认为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最重要原因,高血压易导致“小动脉硬化”,进而导致腔梗。
(2)糖尿病人。糖尿病可同时影响大血管与小血管,对“小动脉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和糖尿病与脑卒中风险有关,与腔隙性脑梗塞等小血管病变联系更加紧密。尽管这一说法还有争议,但是和医生们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情况是相符的。
(3)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病人,LDL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帮凶之一。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数人是不熟悉的。它对于动脉硬化的影响却是明确的,HCY是一种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升高可以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增生;导致血栓的形成;影响脂肪、糖和蛋白质的正常代谢,从而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
(5)吸烟。吸烟不仅仅对肺部疾病有明确影响,对于血管的伤害也非常大,吸烟时产生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碱等有害物质刺激神经使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导致动脉壁缺氧、水肿,血流障碍;使血管的内皮受损,为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创造条件,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吸烟还能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速了动脉硬化进程。
(6)遗传基因。有些缺血性脑卒中和遗传基因有关系,这类病人往往因为遗传问题导致的血脂代谢、血压调节或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所以容易出现血管疾病。
(7)老年人。年纪大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老年人也是“三高”好发人群,这些危险因素相互重叠,相互促进。
四、腔隙性脑梗塞症状
对于相当一部分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来说,发现其存在往往是个偶然,很多人是在健康体检或者是头痛头晕等不舒服的时候查CT/磁共振发现的。所以,腔隙性脑梗塞无明显症状。脑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脑约由上百亿细胞组成,这么庞大的机构,仅仅是个别小单元,特别是不重要的部分缺失或运行不良,是不容易被发觉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腔隙性脑梗塞都没有症状,如果重要部分出问题,或多个部门出问题,量变引发质变,运转就受到影响。
目前发现腔隙综合征有20多种。其中容易被CT/磁共振发现的有以下6种情况:
(1)一侧或单个胳膊/腿乏力。这种乏力往往并不十分严重,仅是力量减弱,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瘫痪,除了肢体无力外,也可以有一侧的嘴角歪斜,而不伴有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其他情况。医学上称之为“纯运动性轻偏瘫”。这种情况占所有腔隙性脑梗塞的45%-57%。
(2)一侧或单个胳膊/腿麻木。情况与上边类似,只是症状由乏力变成了麻木,也可以存在一侧面部的麻木。医学生称之为“纯感觉性脑卒中”。占腔隙性脑梗塞的7%-18%。
(3)一侧或单个胳膊/腿乏力+麻木。简单说来,就是上述两种情况的叠加。称之为“感觉运动性脑卒中”占腔隙性脑梗塞的15%-20%。
(4)一侧或单个胳膊/腿活动不灵活。这种“不灵活”往往不是因为无力造成的,而是“不准确”,比如我们要去拿桌上的花生米,既需要上肢和手有一定的力量,还需要“准确”,这类病人往往是力量有,但是没有“准确度”,如果你让他/她深处一根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病人很可能指不准,甚至直接指偏到眼睛或嘴巴上。这种情况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占腔隙性脑梗塞的3%-18%。
(5)说话含糊,单手笨拙、乏力。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有点“哑嗓子”的感觉,可以伴有吞咽困难或饮水呛咳,同时出现某只手的活动笨拙和轻微无力。被称为“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占腔隙性脑梗塞的2%-6%。
以上5种情况多是“急性起病”,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的。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睡醒后发觉。症状各自有大区别,是因为具体的病变的位置不同。
(6)痴呆、大小便失禁。当脑部反复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的时候,“量变引发质变”,就会整体运行不畅,造成反应迟钝,甚至运行瘫痪,再加上大小便控制中枢处于腔梗容易出问题的部位,就会导致大小便控制不好,进而失禁。还往往会伴有以上5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这种病人的腔梗往往是反复梗塞后的结果。所以,病人的症状往往是有缓慢加重的趋势,但量变到质变之间也是有迹可循的,在医生的仔细询问下,家属会发现某个质变的时间点。这类情况被称为“多发皮质下梗死和痴呆”。
五、查出“腔隙性脑梗塞”手段
(1)颅脑磁共振检查。
(2)颅脑高分辨CT检查。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磁共振的检查优于CT,能够发现更小的病灶,能够反应更多的信息。但对于发现出血性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CT更加敏感。
此外,CT扫描1-2分钟甚至数秒即可完成,而磁共振则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久。凡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病人都先急诊做CT,快速排出颅内出血。对于急性脑部功能障碍但不出血,就首先考虑血管堵塞,从而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
六、“小缺血灶”是什么意思?
“腔隙性脑梗塞”是疾病形态学上的描述,随着人们对疾病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很多疾病名词显得无法准确代表某类疾病的特点。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先后11次进行了疾病名称的分类、命名工作(ICD),结合新的研究及发现创造、修改疾病名称,使之更恰当,更有代表性,这是现代询证医学不断精进,精准、个体化施治的精髓。
随着研究深入,“腔隙性脑梗塞”的表述也越来越存在争议,目前,它被更精准的“脑小血管病”等新的疾病名词取代。特别是磁共振上发现的一些“小病灶”,倒底是不是腔梗,甚至是不是“梗塞”,都不能仅仅靠影像学,而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所以为了更精确,影像科医生开始用“小缺血灶”甚至是“点状异常信号(考虑缺血灶)”等作为发现问题时的描述性术语。
七、造成腔隙性脑梗塞原因
关于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原因,目前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小的穿通支动脉的小动脉硬化(主要是脂质透明变性)是常见病因,尤其是较小的梗死(长度为3-7毫米)。这个“小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还有着很大的区别。
源自一些大血管,如大脑中动脉主干、脑底动脉环、基底动脉远端或椎动脉远端的穿通支动脉起始处的微粥样硬化斑。也就是说这些小穿支动脉的开口的地方由于斑块的完全或次全的遮盖,导致缺血。这些“小穿支动脉”往往就是那些从较大血管上垂直发出的血管,更容易受到血压波动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未经病理证实,但很多科学家仍怀疑微小栓子是这些小梗死的原因。也就说,很多时候,这些小动脉的堵塞,很有可能是来自该血管上游的,如心脏、大血管产生的栓子所造成的。这一观点尽管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随着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腔梗病人并不存在上述2种情况,而梗塞灶多存在某一条有着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下游血管。
八、治疗和预防
目前尚未证实任何治疗对腔隙性脑梗塞特别有益,这一点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不太一样。大多数研究脑卒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试验都没有充分地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单独研究。
(1)对于突然出现的上述几种腔梗导致的临床症状,现在的观点认为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意义,如果不能实施溶栓,需要加用阿司匹林等对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进一步预防新发血栓的形成。
‘
(2)对于没有症状的病人,需要长期口服药物,预防新的腔梗出现。
(3)针对于病因的治疗
降压药控制血压。
降糖药调控血糖。
调脂药平衡血脂。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4)针对“抗血栓”的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斑块,强化调脂治疗。
腔隙性脑梗塞的预后如何?
与其它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腔梗至少在症状发作后长达1年内有更好的预后,即有症状的腔梗病人,与其他“脑血栓”相比,在1年内的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均相对较低。
(本文改编自贾建德《健康伴你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weixingnaoquexue.com/nxrk/7565.html